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头癣是一种常见浅部真菌感染性疾病,多发生于儿童。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头癣愈后可形成萎缩性瘢痕或永久性秃发,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因此明确头癣发病机制意义重大。目前头癣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尚无系统相关研究综述。该文针对头癣发病机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从镜下真菌-头发形态学变化、头癣与蛋白酶、头癣与宿主免疫等方面详细介绍最新研究动态。

  • 标签: 头癣 发病机制 扫描电镜 蛋白酶 宿主-免疫
  • 简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一种由念珠菌机会感染引起皮肤黏膜疾病,发病机制复杂,而念珠菌侵袭与宿主诱发因素是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主要致病因素。其中,念珠菌可通过多种方式攻击宿主细胞逃避宿主免疫系统而导致机体损伤。Nrf2信号通路是细胞抗氧化主要调控机构,同时也是一种重要免疫调节机构。一方面,Nrf2通路可下调NF-κB通路促进Th17、Treg、Th1细胞活化,启动宿主适应性免疫;同时,Nrf2通路可激活树突状细胞介导机体固有免疫。另一方面,Nrf2通路还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损伤来阻止阴道炎发展。该文对Nrf2通路在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发病机制抗氧化应激免疫调节作用进行综述,旨在研究Nrf2信号通路与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机制关系,从而指导临床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 标签: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免疫调节 Nrf2信号通路
  • 简介:患者男,18岁,以双侧面颊污秽样皮损3个月就诊。患者3个月前因经常不洗脸双侧面颊起较多粟粒至绿豆大黄褐色结痂,皮损发生后患者因害怕,拒绝擦洗面部,痂皮逐渐增厚,融合扩大成不规则斑块。患者自发病以来,除面部有绷紧感外,无其他不适。家庭其他成员未发现类似情况。既往体健,无慢性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 标签: 皮肤垢着病 脂溢性皮炎 马拉色菌
  • 简介:目的了解近19年间上海地区脓癣发病情况、病原菌及其变迁。方法选取头皮屑及头发真菌直接镜检阳性(或)真菌培养为皮肤癣菌者,记录临床表现、感染方式及动物接触史等。结果头癣患者1009例,其中男性437例,女性572例;年龄20d-93岁,平均10.44岁;脓癣114例(11.30%),其中男性44例,女性70例。年龄20d~68岁,平均10.60岁,5~10岁最多见(45.61%),其次为5岁以下儿童(31.58%)。感染方式:发内型48例,发外型66例。真菌培养阳性脓癣95例,其中犬小孢子菌29例(30.53%)、紫色毛癣菌21例(22.11%)、须癣毛癣菌19例(20.00%)、红色毛癣菌15例(15.79%)、断发毛癣菌7例(7.37%)、石膏样小孢子菌4例(4.21%)。脓癣发病呈上升趋势,须癣毛癣菌脓癣尤为显著。结论上海地区脓癣主要发生于10岁以内儿童,犬小孢子菌是最常见致病菌,发外型感染较发内型多见。

  • 标签: 头癣 脓癣 皮肤癣菌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无绿藻病发病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对国际及国内已报道无绿藻病相关文献分析,归纳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对病原菌分类、鉴定及体外药敏试验作描述。结果根据众多对无绿藻病相关文献综合分析,导致人与动物致病无绿藻现被确认为有3个种:大型无绿藻、中型无绿藻及小型无绿藻。而与人类疾病相关仅是中型及小型两种。无绿藻病临床表现主要分为3类: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滑膜炎及其纤维组织炎、系统性感染。结论随着各种原因导致免疫缺陷患者增多,无绿藻病发病在全球有上升趋势,此病呈慢性、无痛性,未发现有自愈倾向。我国无绿藻病诊断率可能远低于实际感染率,无绿藻病治疗至今尚无明确方案及标准。

  • 标签: 无绿藻 抗真菌药物 真菌鉴定
  • 简介:甲真菌病是一种常见真菌感染性疾病,严重程度与甲真菌病类型、受累甲面积、角化过度程度、患者年龄、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等因素有关。一个简单、可靠、易掌握严重程度分级系统对预后评估、治疗方法选择以及临床及药物试验研究均具有非常重要意义。本文对有关甲真菌病严重程度评分及分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甲真菌病 严重程度 分级
  • 简介:手癣是一种常见浅部真菌病,呈慢性病程。临床表现与足癣大致相同,但常因双手劳作、清洗等因素,使其在流行病学致病菌方面与足癣有差异。为了解石景山地区手癣发病情况及致病真菌菌种分布趋势,该文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1年7月来院就诊手癣患者发病情况。

  • 标签: 手癣 病原菌 发病情况
  • 简介:股癣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发生真菌感染性疾病。为人体最常见浅部真菌病之一。病原菌构成与分布存在地区与环境差异。掌握它发病情况及病原菌分布特点对科学预防治疗该病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我们对2005年来本科就诊股癣患者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股癣 病原菌 发病情况
  • 简介:利用合丰25×东农7296系谱法经5个世代选育获得多小叶突变体,并以其作为父本分别与4个小叶正常栽培大豆配制杂交组合F1、F2为试验材料,进行小叶类型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小叶数正常不同大豆亲本与小叶大豆杂交(3叶×5叶),F。全部植株均表现为5叶,说明5叶性状是受显性核基因控制;不同组合3片叶、3+4片叶、3+5片叶、3十4+5片叶、4+5片叶5片叶类型组成遗传分离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而在3片叶〉3片叶遗传分离模式相同。杂交F,单株复叶为3片叶〉3片叶个体分离比例呈1:3,符合1对显性单基因遗传规律。因此,该小叶突变体牡5796—3复叶数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该小叶突变体可作为新种质用于大豆遗传育种及基因克隆功能研究。

  • 标签: 大豆 多小叶突变体 小叶类型 遗传规律
  • 简介:隐球菌是一种机会致病性真菌,因其有嗜中枢特性,常导致隐球菌脑膜炎或脑膜脑炎,所以其穿过血脑屏障机制长期受到关注。许多因素可以影响隐球菌穿越血脑屏障,如单核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隐球菌荚膜、尿素酶及CPS1基因等,该文就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研究进展及影响隐球菌通过血脑屏障因素逐一详细介绍。

  • 标签: 隐球菌 脑血管内皮细胞 血脑屏障
  • 简介:以玉米自交系095L26为亲本,通过对P1、P2、F1、F2、B1、B26个基本世代联合分析,研究了秃尖长、穗行数、穗粗、千粒重、穗重、单株产量等穗粒性状遗传模型。结果表明:穗行数、穗重、单株产量最适模型为D-2模型,即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穗粗、千粒重最佳模型为B-1模型,符合两对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秃尖长最佳模型为E-3,符合两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本研究利用主基因与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玉米穗部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有助于阐明玉米穗部性状遗传规律。

  • 标签: 玉米 穗粒性状 遗传模型 多世代联合分析
  • 简介:是生物界普遍存在一类暗褐色或黑色物质,在真菌主要存在于细胞壁,与真菌形态毒力密切相关,具有增强真菌在逆环境中存活力、抵抗宿主免疫攻击耐受抗真菌药物等作用。随着临床真菌感染发病率逐渐上升,对抗真菌药物耐药现象增多,探讨真菌黑与其抗药性关系将为阐明真菌感染发病机制奠定基础,为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依据。本文重点从真菌黑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类致病真菌抗药性方面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真菌黑素 抗药性 致病性真菌
  • 简介:白念珠菌对宿主黏附是白念珠菌感染过程关键第一步,因此阐明白念珠菌对宿主黏附机制对探索新方法预防治疗白念珠菌感染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者们从白念珠菌表面结构、黏附素以及黏附相关基因等方面对白念珠菌与宿主黏附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该文就白念珠菌对宿主黏附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白念珠菌 黏附机制 黏附素 黏附基因
  • 简介:烟曲霉是侵袭性曲霉菌病重要病原菌之一,它通过产生无性分生孢子进行感染。孢子生存能力极强,能在多种微生物培养基上环境条件下生长。现对烟曲霉无性产孢基因调控机制研究进展作一阐述。

  • 标签: 烟曲霉 无性产孢 基因调控
  • 简介:胺是一类小分子脂肪族类化合物,存在于微生物体内,合成代谢与微生物细胞增殖分化密切相关,参与微生物多种生理过程,在促进细胞分化、增殖,维持细胞膜、DNARNA稳定,以及生理应激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就代谢、转运以及胺在微生物中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胺在微生物中研究提供较为丰富资料。

  • 标签: 多胺 微生物 代谢
  • 简介:穗粒数是决定小麦产量三因素之一,因此通过远缘杂交创造粒新种质,对于拓宽小麦育种遗传基础促进育种水平持续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通过多年多点鉴定证明具有粒特性(粒数/穗〉80)31份普通小麦一冰草(Agropyroncristatum,2n=4x=28,PPPP)衍生后代为材料,通过田间接种白粉病生理,J、种E09进行抗病性鉴定、采用SDS—PAGE方法进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分析以及株高、有效分蘖等农艺性状调查,发现26份材料表现抗白粉病,12份材料具有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合,亚基组成为(2*,7+8,5+10)或(1,7+8,5+10)。其中,8份材料穗粒数大于80粒、株高小于75cm、抗白粉病且具有优质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合,这为未来培育兼具高产、优质、抗白粉病小麦新品种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此外,对粒、抗白粉病优质亚基可能来源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小麦-冰草 创新种质 多粒 抗白粉病 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
  • 简介:目的探讨伏立康唑与卡泊芬净治疗严重烧伤后真菌感染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6月~2016年6月严重烧伤并发真菌感染患者共6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在给予同等剂量氟康唑静脉注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30例使用卡泊芬净进行治疗,观察组32例使用伏立康唑进行治疗;分析62例患者临床感染特征,并比较两种药物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临床感染症状主要包括体温高、脉搏异常、咽喉肿痛、咳嗽咯痰、精神异常、肺部阴影并存在啰音等;感染部位以创面感染为主;引发感染真菌以白念珠菌与热带念珠菌为主,分别为55.93%20.33%.观察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84.38%86.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都较低.结论对严重烧伤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采用卡泊芬净与伏立康唑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严重烧伤 真菌感染 卡泊芬净 伏立康唑
  • 简介:尖端赛孢子菌(Scedosporiumapiospermum)即波氏假阿利什菌无性型,是一种侵袭性较强条件致病菌。1病因发病机制尖端赛孢子菌广泛分布于各种自然材料中,如沼泽、湿地、污水、腐物、咸水等。尖端赛孢子菌感染多发生于艾滋病、器官移植、淋巴瘤、白血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功能缺陷患者,也可发生于免疫功能正常者,如外伤、污水淹溺、HELLP综合征等。

  • 标签: 尖端赛多孢子菌 真菌感染 侵袭性真菌感染
  • 简介:用0.15%秋水仙附加2.00%二甲基亚砜诱变离体培养卷丹小鳞茎,避光条件下摇床诱导,用组织培养结合不定芽诱导技术获得了多倍体苗,并对多倍体染色体数目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诱导96h效果最好,变异率达到54.29%。细胞学观察发现,对照为三倍体、非整倍体极少数单倍体细胞组成嵌合体,诱变出4棵变异株细胞分别为染色体数目由53~72条不同比例构成,属于典型非整倍异倍型嵌合体。诱变株与对照植株间幼苗叶形指数、气孔密度及气孔大小等特征差异比较明显。

  • 标签: 卷丹 多倍体 秋水仙素 染色体 嵌合体
  • 简介:白念珠菌具有双形态性,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为酵母相菌丝相。调节双形态性主要信号通路有Cph1调节MAPK途径,Efg1调节cAMP/PKA途径,Tup1介导抑制途径,Rim101调节pH反应通路等。这些通路控制菌丝特异基因表达,许多菌丝特异基因编码白念珠菌毒力因子,因此菌丝相致病性更强。

  • 标签: 白念珠菌 双形态性 调节通路 菌丝特异基因 致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