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制备壳聚糖和帕米膦酸双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方法:首先利用课题组发表的专利合成帕米膦酸修饰Brij78的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a-Brij78),然后以壳聚糖(CS)溶液为水相,Pa-Brij78为乳化剂,E-Wax为油相,采用微乳法,利用修饰的帕米膦酸基团与壳聚糖分子链中质子化的氨基交联反应原理,通过一系列实验条件的探索,确定了最佳实验工艺条件,成功制备了壳聚糖和帕米膦酸双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通过动态光散射(DLS)粒径仪测定了纳米粒的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CS-Pa-Brij78-SLNs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制备壳聚糖和帕米膦酸双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最佳条件为:pH=6.0,壳聚糖浓度分别为0.1%,0.2%;反应温度65℃,反应时间40min,在该条件下,制备的壳聚糖和帕米膦酸双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CS-Pa-Brij78-SLNs)粒径分别为97.9±6.6nm和182.4±62.2nm,表面电位分别为(+5.21±1.4mV);(+7.94±0.80mV),装载姜黄素时,载药量为10%,包封率在90%以上,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形态圆整,清晰可见壳聚糖包裹的电晕。结论:本文以壳聚糖(CS)溶液为水相,合成的新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a-Brij78为乳化剂,E-Wax为油相,采用微乳化法,经过最佳实验条件的探索,通过一步法成功制备了稳定的壳聚糖和帕米膦酸双修饰的固体脂质纳米粒(CS-Pa-Brij78-SLNs)。

  • 标签: 壳聚糖 微乳化 固体脂质纳米粒 药物载体
  • 简介:目的:为提高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结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利条件,从行为学实验培训角度以培养实验技术人员基本实验技能为重点。方法:安排学生学习行为医学发展史、熟练行为学动物生命观、基本实验仪器操作以及鼓励实验技术人员自行研制行为检测制仪器等课程。结果:实验技术人员了解了现代行为学的发展,掌握常规的实验方法,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激发了实验技术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理论和技术的结合。结论:多途径带教培训有利于实验技术人员行为学实验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 标签: 医学实验带教 行为学 培养
  • 简介:目的:应用改良CCI模型研究外周神经损伤后痛觉过敏和自发放电各自特征及相互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CCI组和Sham组,分别于术前1天和术后1、4、7、9、11、14天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和热缩腿反射潜伏期,同时选取术侧机械刺激缩腿反射阈值低于4g或者术侧和健侧热缩腿反射潜伏期差异大于2s的CCI模型大鼠观察术后4-14天损伤区自发放电活动。结果:神经纤维损伤后,机械痛敏和热痛敏随时间表现为逐渐增强,同时在损伤区观察到三类放电模式:整数倍放电﹑阵发放电和周期放电。结论:术后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逐渐降低,机械痛敏的产生和损伤区自发放电活动关系密切,不同的放电模式可能代表不同的传入信息。

  • 标签: 改良CCI模型 机械痛敏 热痛敏 自发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