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陆九渊“发明本心”和王守仁“致良知”德育宗旨既重道德意识涵养,又重道德活动实践,把察识其“心”与存养“良知”连于一体,以伦理约束、道德修养来代替强权束缚和宗教迷信,展示出宋明新儒学的风格。陆九渊主张“万物皆备于我”的格物致知方法,王守仁则提倡“知行合一”的方法。陆九渊提倡“六经注我”的为学观,王守仁则提倡“内求吾心”的为学观,他们认为儒学经典本身不能构成人生价值的终极根源。陆王心学对突破程朱理学教育思想的束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造成了束书不观而空谈心性的为学陋习。

  • 标签: 陆九渊 王守仁 致良知 格物致知
  • 简介:陶冶成才观是贯穿在王安石整个教育思想中的红线和突出主题。王安石基于历史教训与变法需要,构建了集“教”、“养”、“取”、“任”诸环节于一体的人才学说,形成了基础在教育的比较完备的人才理论体系。王安石的陶冶成才观及实践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王安石 人才教育 教育思想史 陶冶成才观
  • 简介:孔子、孟子和荀子人性的基调分别是“性相近,习相远”“性善”和“性恶”,反映在教育上则造成政教合一的思想倾向。孟子和荀子循沿孔子的人性论及其教育观,衍化出教育政治化和政治教育化两种价值取向。孔子、孟子和荀子共同致思于教育与政治的逻辑关联,崇尚道德教育的魅力,彰显教育政治的效用,形成一条以人性为理论基础、以政教合一为价值导向、以培养君子为理想人格的思想主线,对其后整个儒家教育思想发展影响至深。

  • 标签: 孔子 孟子 荀子 人性论 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