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型/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心脏表现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以2020年1月21日至2月24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分型将患者分为重型组和危重型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如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B型钠尿肽(BNP)以及心电图变化。结果共入选55例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其中危重型15例,重型40例。重型/危重型患者以男性为主(占61.8%),平均年龄(61.2±13.0)岁,83.6%(46例)有湖北接触史,38.2%(21例)合并高血压。危重型组与重型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型/危重型患者心肌损伤标志物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以LDH升高患者最多(重型20例,危重型7例),其次是AST(重型16例,危重型5例);重型组与危重型组心肌损伤标志物中仅CK升高患者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例:1比4,P=0.027)。42例进行心电图检查的患者中有39例表现异常,最常见的为非特异性T波改变。治疗前后进行过心电图和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的15例患者中,有9例氧合指数<100 mmHg(1 mmHg=0.133 kPa),突出的心电图改变为心率较前增快和ST-T段改变。结论心肌损伤标志物和心电图异常对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相关心肌损伤的诊断缺乏特异性,但同时观察两者动态演变更能反映心肌受损情况。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型 重型 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肺部超声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ICU收治的29例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其中重型15例,危重型14例,入ICU 24 h内进行肺部超声评分(LUS),同时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氧合指数(OI)和病程,计算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由体温、OI、胸部X线片或CT、气道分泌物、白细胞计数组成)。结果29例患者中男性23例(79.3%),年龄(62.59±11.91)岁,LUS(19.28±4.96)分,OI(184.24±66.18)mmHg(1 mmHg=0.133 kPa),CPIS 4(3,4)分,病程(12.48±5.34) d,其中LUS与OI呈显著负相关(r=-0.742,P=0.000),与CPIS呈显著正相关(r=0.504,P=0.005)。危重型患者的LUS及CPIS明显高于重型患者,OI则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性别、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8个肺部超声检查区域中主要表现为B2征象,危重型与重型患者比较,N征象明显减少(9.5% vs 23.3%),C征象明显增多(17.3% vs 4.4%),病变区域比例明显增加(90.5% vs 7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区、侧区、后区肺部病变区域依次增加(63.8%,87.9%,98.3%),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肺与右肺超声征象分布和病变区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超声能床旁实时评估重症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病变性质、范围,为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肺部超声评分 影像特点 氧合指数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轻症和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重症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日至2月29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八人民医院所收治的148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轻症组(包括轻型、普通型)和重症组(包括重型、危重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48例COVID-19患者中,轻症组94例,重症组54例。轻症组患者年龄为(40.8±17.9)岁,低于重症组患者的(60.1±13.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93,P<0.01);轻症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的比例为17.0%(16/94),低于重症组的61.1%(3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862,P<0.01)。重症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和乳酸脱氢酶分别为46.34(30.65,68.13) mg/L、0.090(0.053,0.161) μg/L、(2 047.44±1 070.78) μg/L和(375.95±124.31) U/L,分别高于轻症组患者的4.11(1.13,12.70) mg/L、0.037(0.027,0.630) μg/L、(834.43±429.28) μg/L和(171.77±42.19) U/L;而重症组的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氧合指数和白蛋白分别为0.77(0.53,1.02)×109/L、0、(202.87±96.35) mmHg(1 mmHg=0.133 kPa)和(32.70±4.64) g/L,分别低于轻症组患者的1.42(1.22,2.20)×109/L、0.04(0.10,0.12)×109/L、(468.74±70.82) mmHg和(39.78±4.49)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999、Z=-5.584、t=-7.153、t=-10.259、Z=-7.712、Z=-6.738、t=-14.933和t=-8.254,均P<0.05)。血液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核酸阳性者皆为重症患者。所有轻症组患者均治愈出院,重症组患者中31例治愈出院,16例病情好转,1例死亡。结论与COVID-19轻症患者比较,重症患者年龄较大,合并基础疾病较多,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较高,而淋巴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氧合指数、白蛋白较低;高龄、合并基础疾病、血液2019-nCoV核酸阳性可能是重症化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临床特征 危险因素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3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免疫学特征,为该病致病机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23日至2月29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确诊的135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分析患者住院19(14,27) d时淋巴细胞亚群(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T细胞)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和γ干扰素]的变化特征。统计学方法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型组(14例)、普通型组(92例)和重症组(包括重型和危重型患者,29例)。44.4%(60/135)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42.2%(57/135)的患者CD8+T淋巴细胞计数下降。与轻型组和普通型组相比,重症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Z=4.379、3.799,均P<0.01)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Z=2.684、3.306,P=0.022、0.003)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3%(24/95)的患者B淋巴细胞计数下降;重症组B淋巴细胞计数最低[88(56,189)/μL],下降发生率最高[52.2%(12/23)];3组间B淋巴细胞计数和下降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199, χ2=11.723,P=0.045、0.003)。与轻型组和普通型组相比,重症组患者IL-6(Z=-4.022、-4.108,均P<0.01)和IL-10(Z=-3.261、-4.006,均P<0.01)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间IL-2、IL-4、TNF-α和γ干扰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L-6水平与病毒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301,P=0.007)。结论免疫介导的炎症损伤可能为病情恶化的重要原因,是治疗重症患者的关键。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免疫 白细胞介素6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治疗情况,为COVID-19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日至2月10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278例COVID-19确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基础疾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影像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78例患者中男性130例(46.8%),女性148例(53.2%),年龄(48.1±17.0)岁,20~69岁患者占88.8%,236例(84.9%)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普通型居多211例(75.9%),住院病死率0.4%(1/278)。病例来源以输入性病例为主(201例,72.3%),这其中武汉输入89例(占全部输入性病例的44.3%)。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70.9%)和干咳(61.5%)。患者以白细胞正常(79.5%)或减少(16.5%)、淋巴细胞减少(33.5%)多见,部分患者血红蛋白(10.4%)和血小板(12.6%)减少,55.4%患者白蛋白水平降低,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肾功能(肌酐、尿素氮)指标无明显异常,有61例(21.9%)患者伴有乳酸脱氢酶升高,26例(9.4%)患者伴有肌酸激酶升高,52例(18.7%)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140例(50.4%)患者D-二聚体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有117例(42.1%)。典型的CT表现:疾病早期胸部影像呈现单发或多发磨玻璃阴影,肺外带明显;进展期发展为病灶增多、范围扩大呈双肺多发的磨玻璃影、浸润影或实变影;重型/危重型表现为双肺弥漫性实变伴多发斑片状密度增高影。244例(87.8%)患者接受≥1种的抗病毒药物治疗,242例(87.1%)使用了抗菌药物,191例(68.7%)接受了氧疗,接受中医治疗198例(71.2%)。结论COVID-19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未见性别差异,以普通型为主,病死率不高;常合并多系统、多器官异常或损害,临床应密切关注病情进展,及时研判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努力提高救治成功率。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病学 临床特征 治疗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