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目前"双轨合一"和"四证合一"的培养方案下,如何培养整形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简称专硕)的科研能力是所有导师亟需解决的共性问题。该文提出了以临床研究(clinical study)为主,利用业余时间(off-hour)进行研究,多种学习方式(multiple modalities)结合,形成高效率反馈(efficient feedback)的"COME"培养模式,详细介绍了该模式的构成和实施细则,并对试行该模式前后专硕发表的文章数量、质量和毕业论文水平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该模式可以明显提高专硕的科研能力。

  • 标签: 教育,医学,研究生 专业学位研究生 规范化培训 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脂肪组织来源的脱细胞基质水凝胶(DAT-gel)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集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行大腿或腹部吸脂术的健康成年女性的术后废弃无菌颗粒状脂肪组织,术前均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对脂肪组织行脱细胞和酶消化处理制备成DAT-gel。扫描电镜(SEM)观察水凝胶的超微结构,流变学测试水凝胶的凝胶动力学和粘弹性。建立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3组:单纯几丁质导管组(Chitin组)、DAT-gel加几丁质导管组(DAT-gel组)和自体神经反接组(Autograft组),每组10只动物。术后12周分别对再生神经的大体观、功能学以及形态学等一系列指标进行观察,评估损伤神经的修复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数据分析,如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Turkey法进行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SEM检查结果显示DAT-gel凝胶内部呈三维疏松多孔的纤维网络结构。流变学测试结果显示:水凝胶在4 ℃与37 ℃时复数粘度分别为148.91 mPa·s和801.29 mPa·s。DAT-gel随温度增高发生溶胶-凝胶相变结果显示DAT-gel具备良好温敏效应,其溶胶-凝胶相变临界点近似体内温度。动物实验结果显示,术后12周,DAT-gel组的再生神经形态及其功能均优于Chitin组(P<0.05)。结论DAT-gel可能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标签: 脂肪组织脱细胞基质水凝胶 坐骨神经缺损 神经再生 组织工程 大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刀削切联合皮片移植治疗巨型先天性黑色素痣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5年1月至2019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整形修复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巨痣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水刀逐层削切巨痣,尽量保留皮下筋膜层及部分真皮层,创面以皮片移植术治疗。术后1~2年来院复诊,采用患者和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对植皮区术后瘢痕进行评分(每项分值为1~10分,分值越大表示状况越差),采用数字评分法(1~10分)对植皮区满意度进行评价(10分为非常满意,7~9分为满意,6分以下为不满意),观察色素痣复发及种植转移情况。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7例患儿,男2例,女5例,年龄4~14岁。躯干3例,四肢4例。巨痣占体表面积的(7.4±3.1)%。7例巨痣患儿术后皮片均成活良好。术后1年随访,植皮区瘢痕POSAS评分显示,患者或家属对植皮区瘢痕疼痛、瘙痒、硬度、厚度评分为1~3分的分别有6、4、4、5例,色素沉着及不规则度中评分为4~10分的分别有5、5例。7例患者中植皮区均无功能受限;医生对植皮区瘢痕的血管分布、色素沉着、厚度、柔韧性评分均较低,评为1~3分的分别有6、3、4、4例,对平整度中评分为1~3分和4~6分的分别有2、4例。医患双方满意度:评分为7~10分的分别有4、5例。7例术后1年复查,其中6例植皮区未见色素痣复发,1例可见2处点状色素痣复发,直径均小于1 mm;7例均未见色素痣取皮区种植转移。结论水刀削切联合皮片移植治疗巨痣,手术操作简单,一次性切除,供区只需切取刃厚皮片,术后瘢痕不明显、皮肤弹性较好、患者满意度高,适用于躯干及四肢非关节部位的色素痣切除,尤其是质地良好、颜色较浅的色素痣。

  • 标签: 痣,色素 痣,巨大 修复外科手术 自体移植物 皮肤移植 瘢痕 病人满意度 水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部基底细胞癌(基癌)和鳞状细胞癌(鳞癌)切除后缺损的修复方法,分析影响术后美容效果的主要因素。方法2013年1月至2019年5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行手术扩大切除并一期美容修复的90例面部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患者,男46例,女44例,年龄19~97(64.5±15.3)岁。探讨肿瘤部位、手术切除范围、修复方式等。由其他医师和患者分别对出院时的美容效果(包括对称性、器官牵拉变形、局部平整度、色泽、质地)进行评分。结果局部皮瓣是基底细胞癌修复常用方法,其次为游离植皮、直接缝合。游离植皮是鳞状细胞癌修复常用方法,其次是局部皮瓣,直接缝合、游离皮瓣。70%患者(基癌患者40例、鳞癌患者23例)修复后美容效果评价为优,20%(基癌患者15例,鳞癌患者3例)为良,10%(基癌患者4例,鳞癌患者5例)为差,两组肿瘤的美容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缝合的美容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几种修复方式。结论面部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通过扩大切除和选择适当的修复方法,均可达到较好的肿瘤学和美容效果。

  • 标签: 癌,基底细胞 癌,鳞状细胞 修复外科手术 美容技术 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应用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对体表恶性肿瘤成像的参数设置和效果,总结体表软组织和肿瘤的Micro-CT影像特点。方法根据入选标准,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收治的体表恶性肿瘤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将离体肿瘤标本分割成合适大小(长×宽×厚不超过5 cm×3 cm×3 cm),置于Micro-CT扫描床上,在不同参数下进行扫描。(1)采用不同时间扫描:保持扫描电压不变(肉瘤为50 kV、鳞状细胞癌及其他肿瘤为70 kV),对同一标本选择4 min和14 min分别进行扫描。(2)采用不同电压扫描:保持扫描时间不变(4 min),对同一标本选择30、50、70、90 kV 4种电压分别进行扫描。对比不同扫描时间及扫描电压下的成像效果,得出不同肿瘤的最佳扫描参数。(3)对影像学感兴趣区进行取材,制作病理学HE染色切片,并采用Precice全自动数字切片扫描系统扫描获得数字切片,与Micro-CT相应截面的影像图进行对比,记录不同组织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共纳入27例患者,其中男15例,女12例,年龄33~82岁,平均63.9岁,其中皮肤鳞状细胞癌16例、基底细胞癌2例、乳房外Paget病2例、黑色素瘤1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例、血管肉瘤1例、脂肪肉瘤2例,对比影像学和病理学标本共65组。(1)扫描时间:扫描4 min与14 min均能获得清晰的影像,并能满足观察肿瘤形态、判读肿瘤边界的要求。(2)扫描电压:对于鳞状细胞癌,电压为30、50 kV时成像不清晰,70、90 kV时成像效果较好,部分病例中的微小钙化点在90 kV时与肿瘤组织对比度不高;对于各种肉瘤,电压为30 kV时成像不清晰,50 kV时成像效果较好,70、90 kV时肿瘤与周围脂肪组织对比度不高。(3)Micro-CT影像图与病理切片对比结果显示,体表肿瘤及其周围正常软组织的影像学形态与病理学切片十分接近。正常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界清楚,毛囊清晰可辨。肿瘤组织的影像特点与肿瘤的种类、瘤细胞密集程度有关,主要表现为高密度影,体积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厚,基底部相对平滑、无皮下脂肪伸入真皮内形成参差的低密度影,也无毛囊等正常的皮肤附属器影,偶尔可见散在的高密度钙化点。鳞状细胞癌、肉瘤与正常皮肤、皮下的边界可以分辨。对于局限于皮肤内的肿瘤,如基底细胞癌、乳房外Paget病等,成像效果不佳。结论Micro-CT扫描参数需要根据肿瘤性质进行选择,扫描时间对评估肿瘤影响不大,推荐术中扫描时长为4 min;鳞状细胞癌扫描电压推荐为70 kV,肉瘤为50 kV。Micro-CT对体表软组织标本皮肤结构成像清楚;对侵袭至皮下、与周围组织密度相差较大的肿瘤,形态可辨;对于生长范围不超过真皮的肿瘤,成像效果不佳。

  • 标签: 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 肿瘤 鳞状细胞癌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病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