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东省血液中心治疗的MDS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液成分输注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治疗,对照组给予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于输血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HO-1、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前血清HO-1、IL-6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输血后7 d比较血清IL-6和TNF-α显著降低[(152.10 ± 21.89) ng/L比(201.14 ± 28.90) ng/L、(1.34 ± 0.45)ng/L比(2.89 ± 1.01)ng/L],而HO-1显著升高[(78.91 ± 15.74)μg/L比 (58.99 ± 13.3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前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输血后,观察组患者CD3+、CD4+、CD8+和CD4+/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49.11 ± 19.13)%比(47.13 ± 12.84)%、(25.23 ± 10.80)%比(21.09 ± 12.28)%、(24.74 ± 10.84)%比(21.88 ± 11.18)%、1.02 ± 0.25比0.96 ± 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能够提高MDS患者外周血HO-1的表达水平及免疫功能。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红素加氧酶-1 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外周血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东省血液中心治疗的MDS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液成分输注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治疗,对照组给予洗涤红细胞输注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于输血前后测定两组患者血清HO-1、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前血清HO-1、IL-6及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输血后7 d比较血清IL-6和TNF-α显著降低[(152.10 ± 21.89) ng/L比(201.14 ± 28.90) ng/L、(1.34 ± 0.45)ng/L比(2.89 ± 1.01)ng/L],而HO-1显著升高[(78.91 ± 15.74)μg/L比 (58.99 ± 13.33)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输血前免疫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输血后,观察组患者CD3+、CD4+、CD8+和CD4+/CD8+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49.11 ± 19.13)%比(47.13 ± 12.84)%、(25.23 ± 10.80)%比(21.09 ± 12.28)%、(24.74 ± 10.84)%比(21.88 ± 11.18)%、1.02 ± 0.25比0.96 ± 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注能够提高MDS患者外周血HO-1的表达水平及免疫功能。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红素加氧酶-1 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
  • 简介:摘要:本论文旨在通过对员工培训与组织绩效提升的案例分析,探讨员工培训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和重要性。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员工培训对组织绩效的不同影响,以及在实施培训计划时可能遇到的挑战。通过对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的比较,总结了培训成功的关键要素和失败的教训,为其他组织设计和实施员工培训计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员工培训 组织绩效提升 成功案例 培训实施挑战。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原发肠道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肠道淋巴瘤的病例,从中筛选原发肠道ENKTL并收集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10例肠道淋巴瘤患者中,原发肠道ENKTL患者34例(16.2%),其中男26例,女8例,中位年龄45(20~69)岁,年龄≤60岁者占85.3%。主要症状:腹痛(76.5%)、腹泻(20.6%)、便血(29.4%)、腹部包块(2.9%),85.3%伴B症状,73.5%血清LDH升高。病变部位:大肠(52.9%)、小肠(29.4%)、大肠及小肠均受累(17.7%)。内镜分型:隆起型(8.8%)、溃疡型(32.4%)、弥漫型(2.9%)和混合型(55.9%)。Lugano分期Ⅰ/Ⅱ期24例(70.6%),Ⅳ期10例(29.4%)。组织病理免疫组化EBER阳性者占94.1%。中位生存时间为60 d。ECOG评分、血清LDH、IPI评分及是否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OS率(P值分别为0.037、0.009、0.002和0.000)。结论原发肠道ENKTL多见于青中年男性,以腹痛最多见,常合并B症状,血清LDH多异常升高,病变多位于大肠,病灶主要呈混合型或溃疡型。IPI评分低危、无并发症者OS率较高。

  • 标签: 原发肠道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 临床特征 生存分析 国际预后指数
  • 简介:摘要:本文探讨了建筑工程项目组织管理模式的演进历程,从传统的项目经理制度、项目阶段管理、纸质文档管理到现代的整合项目管理、信息技术应用、BIM技术和敏捷项目管理。特别强调了未来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趋势,包括可持续建筑管理、数字化转型、创新合同模式和风险管理。这些变革反映了社会、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演变,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团队需要不断适应这些变化,以确保项目成功交付。

  • 标签: 建筑工程项目 组织管理 模式演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转移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200例。根据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将其分成转移组和未转移组。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肿瘤直径、病变腺叶、肿瘤数量、TNM分期、包膜浸润、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手术方式、血流分级、微钙化、抗甲状腺过氧化酶抗体(TPO-Ab)及病理类型。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52例(26.0%)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48例(74.0%)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转移组的肿瘤长径≥2 cm、包膜浸润、微钙化、血流分级Ⅲ级患者比例均较未转移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6.5%(45/52)比68.2%(101/148),40.4%(21/52)比16.9%(25/148),34.6%(18/52)比11.5%(17/148),23.1%(12/52)比7.4%(11/148),均P<0.05],两组间其他临床病理因素分层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提示,肿瘤长径≥2 cm(OR=1.424,95% CI 1.041~1.948,P=0.027)、包膜浸润(OR=3.541,95% CI 1.378~9.099,P=0.009)、微钙化(OR=4.058,95% CI 1.693~9.727,P=0.002)、血流分级Ⅲ级(OR=5.174,95% CI 2.148~12.463,P<0.01)是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长径、包膜浸润、微钙化、血流分级相关,临床需引起重视。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淋巴转移 微钙化 肿瘤分期 Logistic模型
  • 简介:摘要城市道路的具体组织和改造工作对整个城市的交通构建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针对一些道路运行能力差的地区,要重点对道路进行组织和改造,以提高整个道路的交通运行承载能力,在道路交通组织改造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设置科学可行的技术路线,从而达到提升道路运载能力的效果。

  • 标签: 复杂情况 交通环境 城市道路 改造组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发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强回声分类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并手术的475例单发PTC患者,将其分为侧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和阴性组。术前超声均提示病灶内伴有强回声,将其强回声模式分为5类:局部点状强回声、弥漫点状强回声、粗大强回声、混合型强回声、周边弧形或蛋壳样强回声。同时纳入相关临床和超声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认其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475例患者中,70例伴有侧颈部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人甲状腺球蛋白(HTG)水平、最大径、位置、强回声分类与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弥漫点状强回声、年龄≤35岁、最大径>10 mm、位于甲状腺上部是侧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当单发PTC内出现弥漫点状强回声、患者年龄≤35岁、最大径>10 mm、位于甲状腺上部时容易发生侧颈部淋巴结转移。

  • 标签: 超声检查 甲状腺乳头状癌 强回声 淋巴结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