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6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行内治疗的550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分析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远期无复发生存率,并探讨黏膜下层浸润深度、低分化腺癌、脉管侵犯、垂直切缘阳性等危险因素对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550例治疗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0.7±36.8)个月,黏膜高级别瘤变433例,黏膜下层浸润癌117例(其中浸润深度<1 000 μm 33例,浸润深度≥1 000 μm 84例);治愈性切除461例,非治愈性切除89例。随访过程中,6例患者发生复发转移,其中2例局部复发(1例同时伴有淋巴结转移),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2例同时伴发远处转移)。550例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8.8%,其中治愈性切除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100.0%,非治愈性切除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为93.3%。89例非治愈性切除患者合并肿瘤浸润深度≥1 000 μm、脉管侵犯、低分化腺癌和垂直切缘阳性,其中有1种危险因素者62例,有2种危险因素者23例,有3种危险因素者4例。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多,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风险随之增加。结论早期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很低,经治疗可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治疗术后应密切随访,同时术后应根据患者的不良预后危险因素合理选择后续追加治疗方案,以保证患者长期生存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早期结直肠癌 内镜下治疗 非治愈性切除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提高中肺肿瘤疑难病例支气管腺瘤(bronchiolar adenoma,BA)诊断准确性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7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CT提示单发或多发肺磨玻璃结节或实性结节,中单纯依靠冷冻HE切片肺肿瘤鉴别诊断困难病例共19例,实验组采用直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角蛋白5/6(CK5/6)和p63在冷冻切片中基底细胞的表达情况,辅助中肺肿瘤疑难病例BA与原位/微小浸润腺癌/腺癌/浸润性黏液腺癌鉴别;对照组为两名诊断医师对这19例病例进行常规冷冻HE切片诊断。两组均以石蜡切片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实验组与对照组BA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与石蜡切片诊断的一致性及冷冻切片诊断耗时。结果CK5/6、p63染色显示BA存在基底细胞;在原位/微小浸润腺癌/腺癌/浸润性黏液腺癌中不存在基底细胞。实验组中直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中疑难病例BA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6.7%,冷冻与石蜡切片诊断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3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冷冻切片诊断平均耗时(32.4 min)比对照组(25.4 min)延长7 min。结论采用直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可以提高中BA诊断的准确率,降低错误诊断风险,两组在中诊断用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需要控制好中冷冻免疫组织化学的临床适应证,在出现疑难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手术方式存在较大差异时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冷冻超薄切片术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FIT)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的人群筛查参与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在全国6个中心开展的人群结直肠癌筛查随机对照试验(2018年5月至今),纳入基线招募的符合条件受试者,按照1∶2∶2比例随机分配至以下3组:结肠组、FIT组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受试者经过风险评估,高风险者接受结肠检查,低风险者接受FIT检测)。收集受试者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和临床检查等信息。计算不同筛查方案的参与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筛查参与率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9 546例符合研究条件的受试者,经过随机化分组,分配至结肠组3 916例、FIT组7 854例、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7 776例。在19 546例受试者中,男性为8 154例(41.7%),年龄为(60.5±6.5)岁。结肠组、FIT组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的参与率分别为42.5%、94.0%和85.2%,其中在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中,高风险者接受结肠检查的参与率为49.2%,低风险者接受FIT检测的参与率为94.0%。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文化程度、吸烟史、既往结肠检查史、慢性结肠炎史和一级亲属结直肠癌家族史与筛查参与率相关。结论FIT和新型风险评估筛查方案组参与率显著优于结肠筛查。在未来需对特定人群开展健康宣教以提高结直肠癌筛查人群参与率,从而保证人群结直肠癌筛查效果和效益。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筛查 参与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