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HE)与丛状血管瘤(TA)的临床特征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治的KHE患者和T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疾病在性别及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并发症、组织病理学、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及预后等指标上的异同。两组定量资料因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定性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17例患者,其中KHE患者183例,TA患者34例。KHE与TA在男女比例(χ2=0.44,P=0.510)、发病年龄(U=2 757.00, Z=-1.09,P=0.278)及发病部位(χ2=3.64,P=0.162)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HE以混合型最常见,达63.39%(116/183),TA以浅表型最常见,达88.24%(30/34)。KHE患者病灶直径为6.30(4.40,9.70) cm,大于TA患者的2.95(2.05,4.03) c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967.50,Z=-6.38,P<0.001)。KHE引起骨骼肌受累、血小板减少症与严重纤维蛋白原减少症可能性更大。KHE主要累及真皮、皮下组织甚至深部肌肉,表现为浸润性肿物,磁共振成像(MRI)在T2相上呈团块状弥漫性高信号,而TA往往为仅累及皮下脂肪层的浅表病灶,MRI显示高信号局限于皮下脂肪层。KHE总治疗有效率为85.79%,总药物治疗有效率为85.32%,均低于TA的91.18%和95.65%。结论与TA相比,KHE病变范围更大,侵袭性更高,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治疗难度更大,治疗方案更复杂,治愈有效率较TA低。

  • 标签: 血管内皮瘤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丛状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aposiform hemangioendothelioma,KHE)患儿慢性淋巴水肿的发生率、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就诊的KHE患儿共159例,其中男88例,女71例,KHE发病时的平均年龄为10.5个月,确诊时的平均年龄为15.1个月。根据患儿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并进行至少3年的随访。回顾临床特征以分析慢性淋巴水肿的可能原因、淋巴水肿的程度、危险因素和治疗策略。结果61.6%(98/159)的患儿发生卡梅现象(Kasabach-Merritt phenomenon,KMP),病变累及四肢占58.5%(93/159)。159例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4.6年,18例患儿在KHE发病1年后通过淋巴显像诊断为慢性淋巴水肿,且均为单侧肢体受累,并伴有同侧KHE。淋巴水肿在病变累及四肢、病灶较大(≥10 cm)和混合型病变的患儿中更为常见(P<0.01)。14例患儿在转诊后接受了西罗莫司治疗,其中10例转诊时发现肢体肿胀,其余4例在转诊后西罗莫司治疗期间出现肿胀。随访期间有12例患儿接受了加压治疗。末次随访时,患儿淋巴水肿均未完全消退。结论慢性淋巴水肿是KHE较为严重的后遗症,其发生率为11.3%,病变累及四肢、病灶较大(≥10 cm)和混合型病变为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应当密切鉴别并检测慢性淋巴水肿的发生,予以患儿个体化治疗。

  • 标签: 血管肿瘤 卡波西血管内皮瘤 淋巴水肿 卡梅现象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婴幼儿血管瘤(IH)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特征,研究I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成都市玉林社区中心医院就诊的IH患儿(病例组)及正常儿童(对照组),对两组的人口学特征,母亲孕前、孕期及围产期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病例组1 479例,男456例、女1 023例,月龄3.74 ± 2.82;对照组1 086例,男359例、女727例,月龄3.95 ± 2.77,两组性别、年龄、民族、出生体重及出生身高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IH病灶常见受累部位依次为头面部(564例,38.1%)、躯干(449例,30.6%)、四肢(356例,24.1%)等。1 109例(75.0%)就诊时病灶处于增殖期,1 059例(71.6%)为浅表型,1 306例(88.3%)呈局灶性。瘤体面积为0.01 ~ 168.00(6.24 ± 12.91)cm2,其中节段性IH瘤体面积7.50 ~ 168.00(32.17 ± 26.94)cm2。单因素分析显示,孕前因素中分娩史、既往流产史,孕期因素中胎儿宫内窘迫、胎儿脐带缠绕、先兆流产史、前置胎盘、羊水过少、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妊娠期贫血、孕酮/黄体酮药物使用史、甲状腺素药物使用史、子宫肌瘤病史,围产期因素中胎儿胎位、妊娠周数、胎膜早破及未足月胎膜早破史对于IH的发生均可能产生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校正分析显示,胎儿胎位臀位、早产、胎儿脐带缠绕及孕期服用甲状腺激素史对IH患病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分娩史为IH患病最强的独立性危险因素(校正后OR = 5.624,95% CI:4.275 ~ 7.398,P < 0.001),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及子宫肌瘤史均为IH患病的保护性因素。结论本研究IH患儿平均就诊月龄4个月,病灶最常见部位为头面部,多处于增殖期,表现为浅表型及局灶性,患儿IH的发生发展可能与胎盘疾病、缺氧、母亲孕期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 标签: 血管瘤 婴儿 危险因素 胎盘疾病 胎儿缺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葡萄糖转运体1(Glut-1)抑制剂白藜芦醇(RSV)对婴儿血管瘤内皮细胞(HemEC)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4例增殖期与4例消退期婴儿血管瘤(IH)组织,采用免疫组化观察Glut-1的表达。从4例增殖期IH组织中提取原代HemEC,采用qPCR与Western印迹检测HemEC与对照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中Glut-1 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HemEC,分别采用0(对照组)、50、100、200、400、800 μmol/L RSV干预24 h,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HemEC增殖能力,计算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采用Transwell实验、流式细胞仪观察HemEC迁移能力及凋亡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免疫组化显示,增殖期及消退期IH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Glut-1均阳性,但增殖期表达丰富,消退期表达明显降低。HemEC中Glut-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1.793 ± 0.041、1.959 ± 0.144)均高于HUVEC(0.820 ± 0.073、0.648 ± 0.046,t = 16.35、12.28,均P < 0.001)。采用Glut-1抑制剂RSV干预HemEC后,0 ~ 800 μmol/L组HemEC增殖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 043.00,P < 0.001),所有RSV干预组HemEC的增殖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 < 0.05)。GraphPad Prism 8计算得出RSV IC50浓度为150 μmol/L,Transwell实验与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150 μmol/L RSV干预组HemEC组细胞迁移数(61 ± 5)低于对照组(150 ± 6,t = 15.11,P < 0.001),凋亡率(13.01% ± 0.45%)高于对照组(3.93% ± 0.68%,t = 19.34,P < 0.001)。结论糖酵解关键酶Glut-1在IH增殖期组织与HemEC中高表达,RSV干预可以抑制HemEC增殖及迁移能力并促进其凋亡。

  • 标签: 血管瘤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葡萄糖转运体1型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白藜芦醇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西罗莫司联合泼尼松治疗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KHE)伴Kasabach-Merritt现象(KMP)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接受西罗莫司联合泼尼松治疗的36例KHE伴KMP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6例KHE伴KMP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0.8;平均年龄15个月(4.0~60.0个月);平均发病年龄6.3个月(0.8~48.0个月);混合型KHE 32例(88.9%),深部型KHE 4例(11.1%);瘤体大小为2.5 cm × 4.0 cm~20.0 cm × 24.0 cm。在联合治疗中,泼尼松平均用药时间为6.4周(范围5.0~9.0周),西罗莫司平均用药时间为19.3个月(范围13.0~27.0个月)。联合治疗1~5周,36例KHE伴KMP患者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逐渐恢复正常。在短期使用泼尼松联合长期使用西罗莫司治疗6、12个月后,疾病严重性平均评分由治疗前4.0分分别下降到2.4分、1.6分。在治疗12个月后,32例患者瘤体达到大部分消退的标准,3例达到部分消退的标准,1例无变化。治疗期间,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不适和口腔溃疡,无患儿因为严重不良反应而中止治疗,也未发生药物毒性相关性死亡。结论西罗莫司联合泼尼松治疗KHE伴KMP安全有效。

  • 标签: 西罗莫司 泼尼松 血管内皮瘤 Kasabach-Merritt现象 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增殖期与消退期婴儿血管瘤(IH)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与mRNA的差异表达情况。方法2019年1-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外科收集行手术切除治疗的8例IH组织(增殖期与消退期各4例),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差异表达(P < 0.05,差异倍数≥ 1.5)lncRNA和mRNA,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芯片结果进行验证。同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分析,并构建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预测差异lncRNA的顺式作用靶基因。结果通过基因芯片技术共筛选出405条差异lncRNA(108条下调,297条上调)与772条差异mRNA(107条下调,665条上调)。qRT-PCR验证4条lncRNA(n335248、ENST00000450864、n333319和n335185)与4条mRNA(EDNRA、IFI6、HK2与ITGA1)的表达,结果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一致。GO与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mRNA主要参与血管凝固、轴突导向、血管生成和细胞黏附等生物过程,差异mRNA主要富集在代谢通路、细胞局部黏附、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控、白细胞跨内皮迁移、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等信号通路。lncRNA-mRNA共表达网络由度值≥ 15的23条mRNA和58条lncRNA共同构建组成。结论增殖期与消退期IH组织中存在大量差异表达的lncRNA和mRNA,这些lncRNA可能通过调控相应的靶mRNA参与IH发生发展。

  • 标签: 血管瘤 婴儿 非翻译区 RNA,信使 计算生物学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长链非编码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