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高度恶性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联合或不联合辅助化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连续入组病理确诊的Gleason评分总分9~10分或Gleason评分为包含5分的非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在标准根治性治疗后增加或不增加4~6个周期多西他赛±卡铂方案化疗。主要终点为5年无事件生存(EFS),次要终点为无远处转移生存(MFS)、总生存(OS)、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2019年11月至2022年1月连续入组患者176例患者,其中138例仅接受标准根治性治疗(对照组),38例在根治性治疗后接受辅助化疗(化疗组)。中位随访13.4(2.0~34.0)个月,患者均存活。化疗组及对照组30个月EFS率为100%∶85.6%(P=0.064),化疗组未出现任何事件,对照组12例出现事件,其中6例为单纯生化复发、6例为影像学进展。两组30个月MFS率为100%∶91.9%(P=0.205)。在进行1∶2倾向评分匹配后,两组的EFS率为100%∶85.7%(P=0.056),MFS率为100%∶92.2%(P=0.209)。化疗组及对照组患者2级及以上的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6%∶7.2%(P=0.354),2级及以上的直肠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5.1%(P=0.711)。化疗组患者3级及以上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31.6%)、血小板减少(2.6%)以及脱发(13.2%)。结论高度恶性前列腺癌在标准根治性治疗后增加辅助化疗有改善患者总EFS的趋势,且不良反应可耐受,期待长期随访结果证实。

  • 标签: 前列腺肿瘤,高度恶性 放射疗法 前列腺癌根治术 化学疗法 Gleason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RP)后患者临床治愈和生化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4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896例行RP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5.90±6.3)岁,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10.75(0.36~264.20)ng/ml,前列腺体积40.0(12.0~220.9)ml,PSA密度(PSAD)0.27(0.02~3.42)ng/(ml·g)。临床分期T1c期432例,T2a/b期333例,T2c期76例,≥T3期55例。术前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3+3分193例,3+4分315例,4+3分162例,≥8分226例。手术方式为开放、腹腔镜或机器人辅助RP。以术后临床治愈和生化复发为研究终点。临床治愈定义为术后6周血清PSA水平下降至0.03ng/ml以下。生化复发定义为RP术后随访中,连续两次血清PSA检测>0.2ng/ml。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临床治愈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无生化复发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896例术后中位随访58(5~241)个月。896例中678例(75.7%)达到临床治愈。经单因素分析筛选变量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穿刺阳性针数占比是否>33%(P=0.007)和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P=0.041)是影响临床治愈的独立危险因素。共890例纳入生化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其中172例(19.3%)发生生化复发。1、5、10年无生化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8.1%、83.1%、68.4%。中位无生化复发生存时间尚未达到,截至末次随访平均无生化复发生存时间为181(95%CI 172~189)个月。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是否达到临床治愈(P=0.001)和术后病理分期(P<0.001)是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穿刺阳性针数占比和穿刺病理Gleason评分是影响RP术后临床治愈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病理分期和术后是否达到临床治愈是RP术后影响生化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生化复发 临床治愈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69岁高危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雄激素剥夺治疗7个月后快速进展至mCRPC阶段。患者历经新型内分泌治疗、化疗、放疗、联合化疗和新型内分泌序贯治疗,取得较好治疗效果,实现长期生存。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转移性 激素敏感性 去势抵抗性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康多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用于肾部分切除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符合入组条件的T1期肾肿瘤患者。纳入标准:①需要进行肾部分切除治疗的患者;②肿瘤TNM分期为T1期;③R.E.N.A.L.评分≤9分;④年龄18~75岁。排除标准:①有未控制的严重疾病或急性感染者;②有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或糖尿病且不能控制,不能达到手术标准者;③有免疫系统疾病且不能控制,不能达到手术标准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所有患者均采用康多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系统行肾部分切除术。收集患者术前、围手术期及随访等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6例患者,男16例,女10例;中位年龄53(33~74)岁;中位体质指数25.99(20.90~32.91)kg/m2;左肾肿瘤12例,右肾肿瘤14例;肿瘤直径中位值2.2(1.0~3.5)cm。所有手术按照既定手术方案切除病变组织,热缺血时间中位值17.7(7.1~29.2)min,设备对接时间中位值4.7(2.3~9.9)min,机械臂手术时间中位值65(37~155)min,美国航空航天局任务负荷指数(NASA-TLX)评分中位值5.3(2.0~28.0)分,术中无器械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术后住院时间中位值4(4~5)d。术后病理检查示所有肿瘤切缘均为阴性。所有患者围术期及术后随访1个月均无Clavien≥Ⅱ级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康多内窥镜手术机器人系统行肾部分切除术,无器械相关不良事件和手术并发症发生,该系统用于肾部分切除术安全、有效。

  • 标签: 肾肿瘤 机器人手术 肾部分切除术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对前列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疗效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33例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年龄平均67.7(49~81)岁。内分泌治疗前PSA平均36.8(7.5~126.5)ng/ml。33例均行前列腺MRI检查,其中30例于穿刺前平均18(2~33) d进行检查,3例于穿刺后平均35(20~44) d进行检查。扫描序列包括轴位和矢状位T1WI正反相位、冠状位T2WI压脂、轴位T1WI、轴位T2WI、轴位DWI及动态对比增强(DCE)序列。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前前列腺体积平均57.41(17.84~270.74) cm3。由2名影像科医生根据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标准阅片,将PI-RADS 4~5分定义为前列腺癌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内分泌治疗前,患者正常外周带、移行带ADC值分别为(1.638±0.328)×10-3mm2/s、(1.335±0.249)×10-3mm2/s,癌灶ADC值为(0.828±0.291)×10-3mm2/s。所有患者均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系统穿刺,病理诊断均为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3+3分5例,3+4分4例,4+3分6例,3+5分1例,4+4分6例,4+5分8例,5+4分2例,5+5分1例。根据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分组标准:1级(Gleason评分≤3+3=6分)5例,2级(Gleason评分3+4=7分)4例,3级(Gleason评分4+3=7分)6例,4级(Gleason评分4+4=8分、3+5=8分、5+3=8分)7例,5级(Gleason评分5+4=9分、4+5=9分、5+5=10分)11例。ISUP 1~3级为中低危组(15例),ISUP 4~5级为高危组(18例)。穿刺活检后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22例应用戈舍瑞林联合比卡鲁胺,9例应用曲普瑞林联合比卡鲁胺,2例应用亮丙瑞林联合比卡鲁胺。内分泌治疗时间平均7.2(5~13)个月。所有患者内分泌治疗后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记录患者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后的ADC变化值和ADC变化率。比较ISUP中低危组和高危组的ADC变化值和ADC变化率,以及不同治疗反应程度患者的ADC变化值和ADC变化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DC变化率预测前列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反应程度的价值。结果本研究33例,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后的前列腺体积平均28.50(6.25~113.76)cm3,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58,P<0.05);治疗后(根治术前)PSA平均0.721(0~5.23)ng/m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12,P<0.05)。治疗后ADC值分别为正常外周带(1.197±0.265)×10-3mm2/s(P<0.05),正常移行带(1.206±0.222)×10-3mm2/s(P=0.016),癌灶(1.070±0.325)×10-3mm2/s(P<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癌灶ADC值升高与PSA值下降无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69,P=0.382)。ISUP中低危组和高危组的ADC变化值分别为(0.315±0.173)×10-3mm2/s和(0.164±0.224)×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ADC值变化率分别为(42.6±27.2)%和(23.8±2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3)。本组33例均对内分泌治疗有反应,根治术后病理表现包括:无肿瘤细胞残留;肿瘤细胞萎缩伴空泡变性,细胞核固缩,部分产生黏液变性,部分病例可见泡沫细胞聚集;正常前列腺组织腺体萎缩,基底细胞增生。治疗明显反应组和局灶反应组的ADC变化值分别为(0.278±0.218)×10-3mm2/s和(0.094±0.119)×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ADC变化率分别为(39.0±30.0)%和(11.4±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ADC变化率预测前列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反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5(P=0.02)。ADC变化率取最佳界值19.7%时,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9%和85.7%。结论前列腺癌患者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后MRI检查的ADC值具有显著变化,且变化数值与治疗反应程度相关。DWI可以作为前列腺癌新辅助内分泌治疗效果的评估手段,并能预测治疗反应的程度。

  • 标签: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癌 新辅助内分泌治疗 扩散加权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癌并阴茎转移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诊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前列腺癌并阴茎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68岁,因排尿困难在我院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前列腺腺癌。术后行外放射治疗及内分泌治疗,15个月后发生阴茎转移,予以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后前列腺癌特异性抗原下降,阴茎肿块缩小,不适症状缓解。结论前列腺癌阴茎转移发生罕见且预后差,有多种转移机制参与;手术及放化疗虽为姑息性治疗,但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前列腺癌 阴茎转移癌 放疗 化疗 肿瘤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