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丛多节段损伤的诊断与治疗,为其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2年10月至2015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丛多节段损伤患者2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 d~7个月。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受伤情况、手术方式等,采用肌力分级标准对术后进行评价及疗效分析。结果24例均获得持续随访时间3.1~7.2(平均4.3)年,机器牵拉伤占比最高58.3%;83.3%有合并伤,合并同侧肢体骨折达62.5%;多节段损伤部位:丛根部20.8%(5/24),锁骨上部(丛根干部)79.2%(19/24),锁骨下部(丛束支部)91.6%(22/24),以及丛分支部16.7%(4/24);2节段损伤达91.7%(22/24),3节段损伤达8.3%(2/24);末次随访中,总肌力M3以上达55.0%,优良率:神经松解达70.8%,多组神经移植为42.9%。结论丛多节段损伤定位困难,应尽早手术,分节段探查丛才能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臂丛 神经损伤 多节段损伤 神经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双侧丛损伤的致伤机制特点,并探讨诊疗策略及预后。方法2013年1月-2018年4月,共诊治双侧丛损伤5例,包括机器牵拉伤1例,观察3个月后行手术治疗;静态牵拉伤4例,均非手术治疗。定期随访并使用顾玉东丛神经功能综合评定标准对上肢功能进行量化评价,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治疗前后评分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平均随访23.4个月,5例治疗后肢体功能评分均较前明显提高(P<0.05);1例机器牵拉伤患者的左(右)肩、肘、腕关节及手功能评分从治疗前分别为1.00(1.00)、1.00(1.00)、3.00(1.00)和3.00(1.00)分提升到4.00(2.00)、4.00(2.00)、4.00(3.00)和4.00(3.00)分;4例静态牵拉伤患者的左(右)肩、肘、腕关节及手功能平均评分由治疗前分别为1.25(1.25)、1.50(1.50)、2.25(2.25)和2.25(2.25)分对应提升到4.00(4.00)、4.00(4.00)、4.00(4.00)和4.00(4.00)分。结论伤后尽早明确诊断,根据神经损伤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积极行上肢主、被动康复训练,并适当结合物理治疗,可保障双侧丛损伤后肢体功能的有效恢复。

  • 标签: 臂丛损伤 双侧 牵拉伤 核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