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也是迄今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如今的端午已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节日。

  • 标签: 端午节 文化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简介:西陵本因方位和地貌而称名,并非某地的专称,故古时多有名称西陵之地。古史传说中的西陵氏是与黄帝族联姻的部族,当居于黄帝族所处西面不远的高丘大陵地带。西陵氏居处难以确证,只能以历史的眼光视其为融入黄帝族的一个上古部族。《史记》所述黄帝正妃嫘祖,犹同黄帝是被华夏先民美化和神化的祖先,在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早已成为民族文化心理认同的人文始祖之一。流行数千年的嫘祖神话传说和礼俗活动,是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今日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凡是历史上有西陵地名、嫘祖传说和嫘祖信俗的地方,皆可弘扬其传统、利用其资源发展经济文化。近年来大力保护利用嫘祖文化遗产以打造文化品牌、繁荣地方经济的湖北远安、四川盐亭与河南西平,应该交流合作,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扛起弘扬嫘祖文化的大旗,争取经济文化发展的最大效益,并在全国形成示范效应,为强化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世界文明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 标签: 西陵 西陵氏 嫘祖 文化遗产 保护利用
  • 简介:文化遗产学,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范围内持续升温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热潮孕育出的一门学问,是21世纪的今天正在创建着的新兴学科。其主要研究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和总体构成,不同地域或时期、不同形态或种类文化遗产的相互关系及其综合价值,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原则、机制、方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以及相辅相成的发展规律等。其性质,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其特征突出体现为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概括性、原则性、典型性和应用性,其体系由研究的对象与任务、基本的理论和方法、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方面构成。目前尚在初步构建之中的文化遗产学科知识体系,将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的深入和文化遗产学理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

  • 标签: 文化遗产学 新兴学科 构建
  • 简介:楚辞是楚人“以属诸夏”之后的文学创作,其以华夏文化为基本思想内容并且反映了华夏文化的精神成就,是熔冶南北文化而新创的精神产品,也是华夏文化的代表之一。

  • 标签: 楚辞 华夏文化 历史 神话 天道观 美政
  • 简介:“召陵之盟”是先秦史上的大事件,尤其是春秋时期齐、楚关系史上的大事件。它是管仲和齐桓公精心谋划且费尽心机的成功会盟,反映了管仲和齐桓公的政治气度、远见、才能和成就,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确立了当时齐国的天下霸主地位,实现了楚人“观中国之政”的宿愿,避免了一场社会大战乱,还树立了天下霸主的典范,从而使得中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在春秋时期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因对春秋霸主及争霸的诸侯有着示范作用而影响了春秋历史的发展。

  • 标签: 召陵之盟 历史意义
  • 简介:贾谊步屈原后尘而成为屈原在汉初的后继者,首先表现在其对屈原思想的继承、与屈原情志的通合。不过,因世移时异和出身、经历、所受教育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贾谊在继承屈原的基本思想、通合屈原的根本情志的基础上,也有发展和变化。

  • 标签: 屈原 贾谊 思想 一致性 传承性 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