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作者: 窦晓光 徐小元 陈红松 南月敏 魏来 韩涛 茅益民 韩英 任红 贾继东 庄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沈阳 11002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北京 10003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北京 100044,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石家庄 050051,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胰中心,北京 102218,南开大学人民医院,天津 30012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 200001,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西安 710032,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病科,重庆 40133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北京 100050,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和感染病研究中心,北京 100
  • 简介:摘要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新药上市前研发失败、上市后增加警示以及撤市的最主要原因,是药物安全性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药物的肝脏安全性,开展相应的转化研究,对科学监管和临床实践至关重要。科学监管的前提是必须具备对DILI的发生机制、风险因素、临床诊断和评估、预后预测、有效干预措施以及风险/获益整体评估等的全面了解。DILI的发生机制,涉及药物代谢、肝细胞死亡机制及相应的信号传导调控途径、线粒体功能损伤、免疫损伤、遗传和环境因素等诸多环节。预测DILI发生风险的生物标记物研究,一直是DILI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对某些药物而言,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的联合检测,有望成为筛查DILI高风险人群的重要手段。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标记物,DILI的诊断面临挑战。DILI复杂的临床表型也给诊断增加了困难。欧美国家相继建立了专门的DILI协作网络,前瞻性地纳入DILI患者进行随访并建立生物样本库,有效推动了DILI领域的研究进展。我国专门针对DILI建立的Hepatox网络平台(www. hepatox.org)已上线并建立了超过3万例真实世界DILI患者的数据库,为后续的转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标签: 化学和药物性肝损伤 组织和管理 转化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