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RPR)预测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发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骨盆及下肢骨折手术治疗患者120例,其中术后发生DVT患者48例(DVT组),无DVT发生患者72例(非DVT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d血常规化验和凝血功能检验中各项指标的水平。组间比较分别采用χ2检验、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DVT组术前及术后3 d NLR、术前RPR、术后3 d纤维蛋白原(FIB)与D-二聚体(D-D)分别为10.920±7.120、7.190±3.390、(0.090±0.040)%、(4.800±1.480) g/L、(5.960±3.370) mg/L,非DVT组分别为4.650±1.930、6.020±2.430、(0.058±0.020)%、(5.680±1.730) g/L、(3.910±3.060) 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56、-2.065、-5.069、2.867、-3.458,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NLR、术前RPR及术后3 d 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值比(OR)=1.171,95%可信区间(CI):1.016~1.350,P<0.05)。与术后D-D曲线下面积比较,术前NLR、术前NLR与术前RPR联合检测、术前NLR与术后D-D联合检测、术前RPR与术后D-D联合检测、三者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730、2.368、2.278、2.200、2.814,P<0.05)。结论术前NLR、RPR及术后D-D在骨盆及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表达水平升高,NLR与RPR联合检测的诊断效能优于D-D,而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深静脉血栓的准确率。

  • 标签: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 深静脉血栓 骨盆及下肢骨折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比值对院内心脏骤停(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09月30日期间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IHCA后经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IHCA后14 d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IHCA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比值(hs-CRP/Alb)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存活组和死亡组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使用心电监护、复苏时通气方式、首次监测心率人数所占比例、复苏前Alb等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源性CA、使用肾上腺素剂量>5 mg占比,CPR持续时间,血乳酸、Alb和hs-CRP浓度,以及hs-CRP/Alb比值等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肾上腺素剂量>5 mg占比,血乳酸浓度、心肺复苏持续时间、hs-CRP/Alb比值是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hs-CRP/Alb比值、血hs-CRP和Alb浓度对患者死亡均有一定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6、0.864、0.745,hs-CRP/Alb比值的预测效能优于hs-CRP浓度或Alb浓度。结论hs-CRP/Alb比值对IHCA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且预测效能优于单用血hs-CRP浓度或Alb浓度。

  • 标签: 院内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自主循环恢复 心脏骤停后综合征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血清白蛋白 高敏C反应蛋白 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比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