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手术治疗中单孔胸腔与两孔胸腔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50例病患为研究对象,截取于我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肺癌患者;经随机单盲法均分2组,1组为基础组(25例,接受两孔胸腔手术治疗),1组为观察组(25例,接受单孔胸腔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在手术时间方面,观察组同基础组相比较长;在术中出血量,观察组同基础组相比较少;在切口长度方面,观察组同基础组相比较短(P<0.05);在术后疼痛程度方面,观察组同基础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在住院时间及肺漏气、肺不张、切口感染发生率方面,观察组同基础组对比差异较小(P>0.05)。结论 肺癌患者胸腔手术治疗中,单孔胸腔手术的治疗效果优于两孔胸腔手术疗效,可在保证手术疗效的同时减少患者疼痛程度及手术创伤。

  • 标签: 单孔胸腔镜 两孔胸腔镜 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1299。CCK-8检测厄洛替尼对H1299的毒性作用,并计算IC50及IC20,将IC20作为后续试验的药物作用浓度。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射线联合厄洛替尼对H1299的作用,计算放射敏感性参数,绘制细胞存活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Western blot检测细胞EGFR/PI3K/AKT通路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结果厄洛替尼对H1299具有一定增殖抑制作用,IC50为27.3 μmol/L、IC20为3.3 μmol/L。X射线联合IC20浓度厄洛替尼能够降低H1299的克隆能力,使G0/G1期、G2/M期比例增加,S期减少比例,细胞凋亡增加;抑制pEGFR及pAKT蛋白表达,增加凋亡相关蛋白Active Caspase 3、Cleaved PARP表达。结论厄洛替尼对H1299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厄洛替尼联合射线抑制EGFR/PI3K/AKT通路,降低细胞损伤修复能力,改变细胞生长周期,诱导细胞凋亡。

  • 标签: H1299细胞系,非小细胞肺癌 厄洛替尼 放射增敏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背景音乐在妇科门诊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妇科门诊非全身麻醉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甲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乙组在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的同时添加背景音乐护理。结果:乙组手术患者恐惧、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低于甲组(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白内障疾病临床特点,总结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为眼科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2月期间进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疾病患者,总计313例,分析患者年龄和对应晶体核硬度、手术前后视力、并发性白内障及代谢性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情况。结果:白内障患者晶体核硬度、年龄呈正相关,患者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度基本在正常范围。高龄组、非高龄组白内障患者术后脱盲率、脱残率情况接近(P>0.05)。结

  • 标签: 白内障 临床特点 手术疗效 影响因素 手术前后视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部分切除中鼻甲腋部手术治疗鼻窦炎伴鼻息肉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9月--2021年9月于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并按照是否进行部分切除中鼻甲腋部的鼻内手术,将8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患者行部分切除中鼻甲腋部鼻内手术,比较组行保留中鼻甲腋部鼻内手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额窦口通畅率、鼻息肉复发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额窦口通畅率为95.0%,明显高于比较组的75.0%,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性;实验组患者的鼻息肉复发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采用微创食管癌根治术与常规开胸手术对食管癌患者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3月到2021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其平均分组:分别是A组48例和B组48例。接受微创食管癌根治术治疗的为A组,接受常规开胸手术治疗的为B组,观察对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比较两组的各项围术期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A组均优于B组(P<0.05)。结论 根据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确认,对食管癌患者采用微创食管癌根治术进行治疗的疗效更为确切,能够减轻对患者的机体损伤,防止出现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食管癌 用微创食管癌根治术 常规开胸手术 治疗效果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下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后4周出现脑水肿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下治疗的35例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规律CT复查随访4周,观察血肿腔及周围脑水肿情况,根据水肿情况将患者分为水肿明显和不明显两组;利用SAS 9.4分析术后4周脑水肿与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血肿体积、残留血肿体积、穿刺部位及穿刺距离是否相关。结果术后复查颅脑CT观察4周后,发现仍然存在水肿有13例。术后脑水肿与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血肿体积、穿刺部位、穿刺距离均无关(P>0.05),与术后残留血肿体积有关(P<0.05)。根据术后复查的颅脑CT,以术后残留血肿体积=10 ml为界值,进一步分析发现术后血肿残留量≥10 ml者发生术后脑水肿的风险是<10 ml组的2.439倍(95% CI:1.245~4.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内下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其术后脑水肿与残余血肿量有关,术中在避免脑组织副损伤情况下,应尽可能有效清除血肿。

  • 标签: 神经内窥镜检查 基底节出血 脑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内下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后4周出现脑水肿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神经内下治疗的35例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规律CT复查随访4周,观察血肿腔及周围脑水肿情况,根据水肿情况将患者分为水肿明显和不明显两组;利用SAS 9.4分析术后4周脑水肿与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血肿体积、残留血肿体积、穿刺部位及穿刺距离是否相关。结果术后复查颅脑CT观察4周后,发现仍然存在水肿有13例。术后脑水肿与患者性别、年龄、术前血肿体积、穿刺部位、穿刺距离均无关(P>0.05),与术后残留血肿体积有关(P<0.05)。根据术后复查的颅脑CT,以术后残留血肿体积=10 ml为界值,进一步分析发现术后血肿残留量≥10 ml者发生术后脑水肿的风险是<10 ml组的2.439倍(95% CI:1.245~4.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内下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其术后脑水肿与残余血肿量有关,术中在避免脑组织副损伤情况下,应尽可能有效清除血肿。

  • 标签: 神经内窥镜检查 基底节出血 脑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