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早发型细菌感染的常见类型及病原谱分布,为临床预防和经验性治疗提供合理的依据。方法对2016至2019年期间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就诊的出生72 h内的新生儿送检细菌培养的标本与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其母亲围生期病原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结果共纳入351例新生儿,分离出的373株病原菌,分别来自血培养(202株,54.2%)、痰液(63株、16.9%)、胃内容物(58株、15.5%)、中段尿(27株、7.2%)、眼分泌物(11株、2.9%)、气管导管(10株、2.7%)和腹水(2株、0.6%)。共分离出41种病原菌,最常见的为大肠埃希菌(97株、26.0%),其次是无乳链球菌(76株、20.4%)、表皮葡萄球菌(39株、10.5%)、溶血葡萄球菌(23株、6.2%)、肺炎克雷伯菌(22株、5.9%)。有43名母亲发生过围生期感染,且病原菌与其新生儿一致,包括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肺炎克雷伯菌、产单核李斯特菌、解没食子酸菌链球菌、热带念珠菌及粪肠球菌,分离自宫颈、胎膜、血培养和羊水。结论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产单核李斯特菌、念珠菌等是引起新生儿早发型细菌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它们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引起新生儿败血症、肺炎、泌尿道感染、结膜炎等疾病,建议孕产妇在围生期及临产前送检宫颈分泌物病原学检查,妊娠过程中出现不明原因高热应及时排除产单核李斯特菌感染,孕产妇的病原学结果将对新生儿经验性用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标签: 新生儿 早发型细菌感染 围生期感染 败血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EB病毒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伴肝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提高对肝功能损害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本院101例IM患儿(男63例,女38例,平均年龄3.61岁),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0 U/L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40 U/L定义为肝功能异常,以ALT≥100 U/L和/或AST≥100 U/L定义为肝功能损害。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患儿肝功能异常和损害发生率的差异及有无肝功能损害患儿住院时间、热峰及发热时间的差异。结果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在不同年龄组患儿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3,P=0.213)。<3岁组与3~6岁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岁组与>6岁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66,P<0.001);3~6岁组与>6岁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6,P<0.001)。女性IM患儿肝功能异常和肝功能损害发生率分别为94.7%(36/38)、63.1%(24/38),均高于男性患儿73.0%(46/63)、34.9%(22/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功能损害患儿热峰及发热时间与无肝功能损害患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肝功能损害患儿住院时间为(7.23±3.89)d,高于无肝功能损害患儿(5.56±1.9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IM伴肝功能异常和损害的发生率高,并与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有关,对伴有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的患儿应加强其监护。

  • 标签: 儿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肝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