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全内方式治疗累及弓上动脉分支的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8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弓上分支重建的127例主动脉弓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B型夹层43例,弓部穿透性溃疡25例,弓部动脉瘤25例,弓部慢性夹层动脉瘤9例,逆撕A型夹层9例,弓部假性动脉瘤2例及弓部壁间血肿2例。收集患者伴随疾病、手术数据等资料,通过术后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状态、并发症发生及二次干预等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内漏发生率及二次干预率。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65.7±89.5)min,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植入胸主动脉覆膜支架127枚,涉及147条弓上分支动脉重建。术后内漏23例。术后ICU监护43例,围术期并发症发生19例,死亡及二次干预均为5例。术后住院时间(8.9±6.7)d。109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0(11,53)个月,随访期全因死亡17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术后1、3、5及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4.9±2.2)%、(87.2±4.2)%、(68.5±7.1)%和(61.7±9.1)%,1年和10年内漏发生率分别为(14.6±3.6)%和(33.9±15.1)%,1年和10年累积二次干预率分别为(2.1±1.5)%和(21.7±17.6)%。烟囱、开窗及分支支架重建左锁骨下动脉,36个月内漏发生率分别为(22.0±7.4)%、(8.3±8.0)%及(4.2±4.1)%。结论内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安全有效,围术期及远期疗效均较满意。

  • 标签: 主动脉弓 腔内治疗 烟囱技术 开窗技术 分支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行开放手术及内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行开放手术或内治疗的25例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例行开放手术治疗(开放手术组),14例行腔内治疗(内手术组),对比分析两组围术期和随访期情况。结果内手术组围术期死亡率[0%(0/14)比18.2%(2/11)]和并发症发生率[(14.3%(2/14)比18.2%(2/11)]低于开放手术组,而内手术组的手术相关并发症率[35.7%(5/14)比27.2%(3/11)]、移植物感染率[14.3%(2/14)比0%(0/10)]、二次手术率[28.6%(4/14)比9.1%(1/11)]和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50%(7/14)比27.2%(3/11)]高于开放手术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随访期间,开放组无死亡病例,二次手术者1例。内手术组死亡2例,二次手术者3例。结论内手术和开放手术各有优缺点,应个体化选择治疗方式。

  • 标签: 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腔内治疗 开放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内修复术(EVAR)的中长期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540例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接受EVAR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03例,女性37例,年龄(69±8)岁(范围:44~87岁)。收集患者合并症、术前动脉瘤参数、手术数据等资料,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并发症发生及二次干预等情况。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Cox多元回归分析远期生存预后因素。结果492例获得技术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1.1%(492/540)。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3%(7/540)。489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91.7%(489/533)。随访时间45(63)个月(范围:1~133个月)。随访期间全因死亡104例,动脉瘤相关死亡31例,全因病死率21.3%(104/489),动脉瘤相关病死率6.3%(31/489)。1、3、5和10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1%、84.0%、69.5%和38.6%,免于动脉瘤病死率分别为98.4%、93.3%、88.4%和84.4%。随访期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9.0%(44/489),二次干预率为4.9%(24/48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龄(HR=2.15,95%CI:1.41~3.26,P<0.01)、术前动脉瘤破裂(HR=2.72,95%CI:1.78~4.15,P<0.01)和短瘤颈(HR=1.97,95%CI:1.07~3.61,P=0.029)是EVAR术后远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EVAR治疗后患者的围手术期病死率低,技术成功率高,具有良好的中远期结果。

  • 标签: 主动脉瘤,腹 支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MVT)合理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2003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 128 例SM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8例,女性40例,年龄(41.78±14.22)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治疗组(46例)和保守治疗组(82组)。对SMVT患者的病例特点、症状体征、住院诊治情况和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28例SMVT患者中,急性发病者(发病<14 d)98例,急性患者中采用手术或保守治疗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46 比 59/82,χ2=1.734,P=0.100)。有症状患者125例;其中手术治疗组中恶心(54.35% 比 29.27%,χ2=7.845,P=0.005)、呕吐(52.17% 比 28.05%,χ2=7.381,P=0.007)、腹胀(54.35% 比 32.93%,χ2=5.606,P=0.018)、肛门停止排气排便(39.13% 比 17.07%,χ2=7.647,P=0.006)、反跳痛(78.26% 比 35.37%,χ2=21.690,P<0.001)、腹肌紧张(67.39% 比 21.95%,χ2=25.750,P<0.001)、移动性浊音(32.61% 比 9.76%,χ2=10.440,P=0.001)以及呼吸急促(13.04% 比 2.44%,P=0.017)、心率增快(45.65% 比 12.20%,χ2=17.970,P<0.001)、血压降低(18.70% 比 1.22%,P=0.036)比率均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手术治疗组中诊断性腹腔穿刺阳性比例较高(15 比 0,P<0.05)。118例患者接受抗凝治疗,手术治疗组全部接受抗凝治疗。43例患者接受溶栓治疗。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46例手术患者均手术成功,急诊手术占91.30%(42/46),手术方式主要为剖腹探查及坏死肠段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腹腔感染(6.52%,3/46)、切口感染(6.52%,3/46)。7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26±27.91)个月。随访期内肠梗阻10例,肠缺血5例,消化道出血4例及短肠综合征6例。非SMVT相关死亡5例,均为保守治疗患者。结论SMVT如出现高度怀疑肠坏死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或行腹腔穿刺术抽出不凝血性液体,应及时行手术切除坏死肠管或挽救缺血肠道。早期抗凝治疗对于缓解病情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 标签: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 早期诊断 抗凝治疗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解剖条件复杂的腹主动脉瘤(AAA)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211例复杂解剖条件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开放手术组(82例)和内修复术(EVAR)组(129例)。比较分析两组的基线资料、围术期资料及随访资料等,应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累积生存率,Logistic回归分析远期结果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开放手术组及EVAR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82/82)和99.2%(128/129)。围术期内,开放手术组死亡7例,二次干预3例;EVAR组死亡1例,二次干预4例。EVAR组在手术时间、失血量、ICU监护比例、ICU停留时间、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术期死亡率等方面较开放手术组有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8.3±125.0)min 比(315.0±118.9)min,t=5.57,P<0.001;22(18,48)h 比 39(20,86)h,U=1275.50,P<0.001;47.3% 比 87.1%,χ2=24.89,P<0.001;18.6% 比 36.6%,χ2=8.51,P=0.004;1.8% 比 8.5%,P=0.006]。开放手术组66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38(9.5,88.5)个月。EVAR组127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24(7.5,47.0)个月。开放手术组全因死亡率高于EVAR组(48.5% 比 18.9%,χ2=18.46,P<0.001),但在动脉瘤相关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二次干预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VAR组1、3、5及10年累积生存率高于开放手术组[(96.4±1.8)% 比(93.4±3.2)%,(84.4±4.3)% 比(72.6±6.3)%,(72.4±6.2)% 比(59.4±7.1)%,(35.1±12.6)% 比(35.4±8.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瘤颈血栓是EVAR治疗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解剖条件复杂的AAA,开放手术和EVAR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但EVAR短期效果更好,开放手术的远期疗效更加确切。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困难瘤颈 开放手术 腔内修复术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