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减压融合术(ACDF)中应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ROI-C)和独立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椎间融合器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2例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53.3±8.5)岁。33例采用ROI-C治疗,29例采用独立椎间融合器联合钛板椎间融合器(融合器+钛板组)。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吞咽困难Bazaz分级、日本骨科(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融合节段平均椎间隙高度、C2~7 Cobb角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28±5)个月(16~34个月),ROI-C组手术时间(127.6±34.2)min,较融合器+钛板组的(157.1±43.9)min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术后3个月,两组JOA、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I-C组融合节段平均椎间隙高度术前为(6.02±1.03)mm,术后3个月提高至(8.38±1.47)mm,术后12个月为(8.16±1.40)mm,融合器+钛板组则分别为(6.24±1.05)、(8.58±1.18)和(7.87±0.73)mm,两组间同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ROI-C组颈椎Cobb角为10.5°±6.8°,术后3个月改善为19.2°±9.0°,术后12个月为18.2°±5.8°,融合器+钛板组则分别为10.9°±4.6°、18.5°±7.8°和17.1°±5.2°,两组间同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I-C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9.1%(3/33),融合器+钛板组37.9%(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对于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应用ROI-C和融合器+钛板均能取得良好效果。ROI-C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早期吞咽困难上更有优势。

  • 标签: 颈椎 双节段跳跃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术 零切迹椎间融合器 独立联合钛板椎间融合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680例OVCFs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随访期间(随访时间>5年)死亡患者,最终纳入39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PVP组(210例)和PKP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和手术并发症;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伤椎的影像学变化。结果PVP组手术时间[(33.1±10.0)min]短于PKP组[(39.1±12.8)min],骨水泥注入量[(3.5±1.1)ml]少于PKP组[(4.8±1.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92、-12.779,P均<0.01)。两组骨水泥渗漏率和相邻椎体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和PKP组术后椎体高度分别较术前增加(3.9±2.3)、(5.6±2.6) mm,伤椎Cobb角分别较术前减小(4.2±2.3)°、(6.4±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69、-7.930,P均<0.01);两组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及Cobb角丢失度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VP和PKP均可以明显减轻OVCFs患者的疼痛症状,但PKP对于椎体高度的恢复和Cobb角的改善优于PVP;PVP与PKP治疗OVCFs均具有长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经皮椎体成形术 经皮后凸成形术 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