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水资源的质量问题愈发重视。为了保障公众健康以及生态环境的持久发展,水质检测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项任务。然而,由于在检测过程中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仪器误差、取样不规范等,使得水质检测的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因此,为了提高水质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在水质检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 标签: 水质检测 质量控制 措施探讨
  • 简介: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我国城市建设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大气污染问题,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也面临很多阻碍。近年来,各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等,造成了雾霾天气、酸雨、臭氧层空洞、全球变暖等问题。所以,在开展社会经济发展工作时,相关人员应充分重视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和生态的和谐稳定提供有效保障。

  • 标签: 环境工程 管理工作 探讨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水资源是人类开展一切生产活动与社会活动的基础,水资源的水质污染问题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有着严重影响,严格检查饮用水水质可帮助人们了解水质的变化情况,掌握污染水质中包含的有害物质种类,并在此基础上改善水质。现阶段,水资源污染问题成为社会各个行业关注的重点问题,气相色谱技术在饮用水水质检测环节中的应用可有效提升水质检测环节的效率,保障水质改善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推动水质检测行业的发展。

  • 标签: 气相色谱技术 饮用水 水质检测 应用
  • 简介:摘要:本文着重探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习兴趣的策略分析。通过研究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分析初中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困惑和不感兴趣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 标签: 初中英语 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人机对话视野下的初中英语听说课堂教学。通过引入现代技术,如语音识别和人工智能助手,可以改变传统的听说教学模式。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一、介绍人机对话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二、探讨人机对话在初中英语听说课堂中的潜力;三、提出结合人机对话技术的初中英语听说课堂教学设计建议。通过这些探讨,旨在拓宽初中英语听说课堂教学的思路,并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 标签: 人机对话 初中英语 听说课堂 教学探析
  • 简介:摘要:工程造价是建筑项目有效实施的参考标准,也是建筑项目实施中各个环节的监督,工程造价指数是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现有指数将因市场经济的影响而发生深刻变化,常规的静态管理难以适应建筑工程造价浮动的变化,也难以满足现有工程管理工作的要求,建筑项目管理应充分适应市场变化,对工程造价指数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采取动态、实时的工程造价管理。

  • 标签: 工程造价指数 工程造价动态管理 具体措施
  • 简介:摘要: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就是要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将现代产权制度引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城镇化所引发的农村问题的切实可行的方法。2016、2017、2018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均把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作为重点内容。我省也制定了相关文件,规范和支持省内的改革工作。本文研究目前我省农村股份制改革的情况,对梳理改革思路、提出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乡村振兴背景 农村集体经济 股份合作制 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结合logistic回归与χ2自动交互检测法(CHAID)决策树模型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07-2013年在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689对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通过问卷调查和病历查阅获得母亲及其新生儿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母亲孕周及分娩方式等基线资料,采用荧光定量PCR和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母亲及其新生儿血清HBV DNA及HBV血清学标志物,通过构建CHAID决策树模型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结果689例新生儿中,HBV宫内传播率为11.47%(79/689)。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logistic多因素模型1与多因素模型2分析结果均显示,剖宫产是新生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保护因素(OR=0.25,95%CI:0.14~0.43;OR=0.27,95%CI:0.15~0.46);母亲分娩前HBeAg阳性以及HBV DNA水平≥2×105 IU/ml是新生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OR=3.89,95%CI:2.32~6.51;OR=3.48,95%CI:2.12~5.71)。CHAID决策树模型共筛选出3个HBV宫内传播的影响因素,其中,母亲分娩前HBeAg状态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为分娩方式和母亲HBV DNA水平;母亲分娩前HBeAg与分娩方式、分娩方式与母亲分娩前HBV DNA水平间存在交互作用,HBeAg阳性且行阴道分娩的母亲所生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率由19.08%增至29.37%,行阴道分娩和HBV DNA水平≥2×105 IU/ml的HBeAg阳性母亲,其新生儿HBV宫内传播率升至33.33%。结论母亲分娩前HBeAg阳性、HBV DNA水平≥2×105 IU/ml和阴道分娩是新生儿发生HBV宫内传播的危险因素;母亲分娩前HBeAg阳性与阴道分娩、阴道分娩与母亲HBV DNA高载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logistic回归与CHAID决策树模型可互为补充,能更好地识别HBV高危人群,有利于准确地制定预防策略。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宫内传播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免疫方案对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在山西省4家医院参加随机对照试验的CKD患者273例。按1∶1∶1比例采用区组随机分为3组(每组91例),分别接受0-1-6月20 µg、0-1-2-6月20 µg、0-1-2-6月60 µg乙肝疫苗接种,在全程接种后1个月和6个月随访期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的定量检测,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非条件logistic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其阳性率、强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浓度(GMC)及影响因素。结果273例CKD患者中,全程接种后1个月随访期,0-1-2-6月20 µg和0-1-2-6月60 µg组的抗-HBs阳性率[92.96%(66/71)和93.15%(68/73)]及抗-HBs GMC(2 091.11 mIU/ml和2 441.50 mIU/ml)明显高于0-1-6月20 µg组[81.69%(58/71)及1 675.21 mIU/ml](均P<0.05);全程接种后6个月随访期,0-1-2-6月60 µg组抗-HBs阳性率(94.83%,55/58)明显高于0-1-6月20 µg组(78.79%,52/66)(P<0.05),0-1-2-6月60 µg组抗-HBs GMC(824.28 mIU/ml)明显高于0-1-2-6月20 µg组(755.53 mIU/ml)和0-1-6月20 µg组(639.74 mIU/ml)(P<0.05)。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全程接种后1个月和6个月随访期,按0-1-2-6月接种60 µg乙肝疫苗的抗-HBs阳性的概率分别是0-1-6月20 µg组的3.19(95%CI:1.02~9.96)和5.32(95%CI:1.27~22.19)倍,不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者的抗-HBs阳性的概率分别是服用者的3.33(95%CI:1.26~8.80)和4.78(95%CI:1.47~15.57)倍。结论0-1-2-6月20 µg和0-1-2-6月60 µg免疫方案均可提高CKD患者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且0-1-2-6月60 µg方案对该人群抗-HBs水平的维持有积极作用。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CKD患者乙肝疫苗免疫效果不佳。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乙型肝炎疫苗 免疫方案 免疫效果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适宜研究生流行病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为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科学思路和依据。方法课程按教学进度分三个阶段进行,即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案例讨论、在线理论学习+案例讨论。分别比较三个阶段学生测试成绩的变化,并对学生对各阶段教学方式的倾向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214名学生在三个阶段的测试成绩均呈现上升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数学生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重点知识的讲解,多数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和案例讨论的教学时间应均衡分配,更多学生选择与专业相关的中文文献作为教学案例,多数学生认为通过案例讨论教学提高了自学和沟通能力。结论研究生流行病学课程教学改革,应进一步推动传统教学与案例讨论有机融合、在线学习作为有力补充的新型模式,并采取有效手段和方式进行考核评价,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 标签: 研究生 流行病学 教学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oll样受体3(TLR3)信号通路的活化在重组HBsAg(rHBsAg)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收集13名健康献血者外周血制备血液制品时滤除的白细胞,分离培养PBMC后分别给予TLR3激动剂聚肌苷酸-聚胞苷酸(Poly I:C组)及PBS(对照组)处理,48 h后收集部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LR3信号通路蛋白水平;在活化(Poly I:C组)/未活化(对照组)TLR3信号通路后,采用rHBsAg处理两组PBMC 72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树突状细胞(DC)、T、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比例。采用配对t检验、配对资料的符号秩和检验和典型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oly I:C组PBMC TLR3信号通路中TLR3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19.21%)、TLR3蛋白表达量(8 983.95)、NF-κB蛋白的表达量(26 193.13)、磷酸化NF-κB(pNF-κB)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13.73%)及其占NF-κB的比例(16.03%)、磷酸化IRF3(pIRF3)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12.64%)及其占IRF3的比例(21.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54%、8 086.00、22 340.66、8.72%、9.71%、9.57%、19.12%)(P<0.05),TRIF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89.75%)和蛋白表达量(304 219.54)均高于对照组(89.64%、288 149.72)(P>0.05);经rHBsAg处理后,Poly I:C组髓样DC(mDC)(2.90%)、浆细胞样DC(1.80%)、B细胞(5.31%)比例及浆细胞占B细胞比例(67.7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83%、0.81%、4.23%、58.82%)(P<0.05);TLR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和蛋白表达量与免疫细胞之间均存在典型相关,TLR3蛋白表达量与浆细胞比例、pIRF3蛋白表达量与浆细胞和mDC比例、pNF-κB和pIRF3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与CD4+T细胞的比例均正相关。结论Poly I:C可以活化PBMC TLR3/TRIF/NF-κB和TLR3/TRIF/IRF3信号通路,促进下游信号分子发挥功能,进而促进DC的成熟,诱导CD4+T细胞免疫反应,促进B细胞的成熟分化,促进rHBsAg的免疫应答。

  • 标签: Toll样受体3 聚肌苷酸-聚胞苷酸 免疫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BsAg阳性母亲C基因型HBV DNA CpG岛的类型、长度、CG位点等的分布特点及其与HBV宫内传播的关系,为HBV宫内传播机制研究提供新视角。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6月至2013年7月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HBsAg阳性母亲及其新生儿,通过面对面问卷调查及电子病历收集流行病学资料,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母亲及新生儿HBV血清学标志物及血清HBV DNA。以新生儿出生24 h内乙型肝炎(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前股静脉血HBsAg和/或HBV DNA阳性判定为HBV宫内传播。将HBV宫内传播者中HBV DNA载量≥106 IU/ml(满足克隆测序要求)的22例母亲及其新生儿作为宫内传播组,从未发生宫内传播者中随机选取HBV DNA载量≥106 IU/ml的22例作为对照组,以HBV DNA测序分型结果为C基因型的39例母亲进行HBV DNA CpG岛分布预测等分析。结果39例HBV C基因型的母亲中,宫内传播组19例,对照组20例。39例C基因型者HBV DNA均含有传统CpG岛Ⅱ、岛Ⅲ,而对照组中有传统CpG岛Ⅰ以及新型CpG岛Ⅳ、岛Ⅴ;HBV宫内传播组和对照组母亲携带的HBV DNA CpG岛Ⅱ、岛Ⅲ长度和CpG岛Ⅱ CG位点个数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宫内传播组中CpG岛Ⅱ长度≥518 bp且其CG位点个数≥40个(11/19)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位于X基因启动子区的CpG岛Ⅱ长度和CG位点个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宫内传播组中大部分母亲(12/19)携带的HBV DNA CpG岛Ⅱ完全覆盖了Xp区,明显多于对照组(5/20),且其HBV DNA Xp区CG位点个数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sAg阳性母亲C基因型HBV DNA CpG岛分布与宫内传播有关,CpG岛Ⅱ长度长、CG位点个数多可能会增加HBV宫内传播的发生风险。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C基因型 CpG岛 宫内传播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HIV感染者全程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无/弱应答情况,探讨无/弱应答影响因素,为制定特殊人群乙肝防制策略及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HIV感染者0-1-6月和0-1-2-6月20 µg、0-1-2-6月60 µg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基础上,以完成全程接种后1个月随访者为研究对象,定量检测其抗-HBs,收集其一般人口学特征、疾病史、HIV感染和治疗情况等,采用χ2检验、t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交互作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的0-1-6月和0-1-2-6月20 µg、0-1-2-6月60 µg组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分别为34.65%(35/101)、24.49%(24/98)和10.99%(10/91)(P<0.001)。控制混杂因素后,按照0-1-2-6月60 µg方案接种乙肝疫苗者发生无/弱应答的风险是0-1-6月20 µg者的0.22倍(95%CI:0.10~0.50);男性(OR=3.65,95%CI:1.88~7.07)和无乙肝疫苗接种史(OR=2.64,95%CI:1.10~6.32)HIV感染者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的发生风险高,免疫方案与性别(OR=2.49,95%CI:1.24~5.00)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结论HIV感染者0-1-2-6月60 µg接种者的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明显低于0-1-6月和0-1-2-6月20 µg接种者,性别、接种方案及乙肝疫苗接种史是无/弱应答的影响因素,免疫方案与性别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男性接种20 μg乙肝疫苗的无/弱应答风险更高。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乙型肝炎疫苗 无/弱应答 影响因素 交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GDM)之间的关系,为GDM的机制研究提供线索与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以2012年3月1日至2014年7月30日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产科分娩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其中334例被诊断为GDM,按年龄、妊娠时间及居住地1∶1匹配相应健康对照。对研究对象进行DNA基因分型,剔除基因分型缺失率>10%者,最终323例病例和320例对照纳入研究。在共显性、显性、隐性和等位基因遗传模型下,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VDR基因位点多态性和GDM之间的关系,并采用Haploview软件分析单倍型与GDM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基因水平上,VDR基因与GDM发病风险有关(P<0.05)。在调整孕前BMI、糖尿病家族史后,rs7967152位点在共显性(AC vs. AA,OR=1.58,95%CI:1.13~2.21)、显性(AC+CC vs. AA,OR=1.58,95%CI:1.15~2.18)和等位基因(C vs. A,OR=1.41,95%CI:1.10~1.82)遗传模型下与GDM风险升高有关;rs2238140位点在共显性(AA vs. GG,OR=2.24,95%CI:1.19~4.20)、显性(GA+AA vs. GG,OR=1.48,95%CI:1.07~2.03)和等位基因(A vs. G,OR=1.43,95%CI:1.11~1.83)遗传模型下与GDM风险升高有关。在共显性和显性遗传模型下,孕妇携带rs2853564位点AG基因型、AG+GG基因型(OR=1.46,95%CI:1.04~2.05;OR=1.45,95%CI:1.05~2.00)与携带AA基因型相比,是GDM的危险因素;孕妇携带rs2853566位点AG基因型、AG+GG基因型(OR=1.43,95%CI:1.03~2.00;OR=1.41,95%CI:1.02~1.94)与携带AA基因型相比,是GDM的危险因素。在VDR基因内由rs1544410、rs7967152组成的单倍型区块,其GC单倍型与是GDM的危险因素(OR=1.50,95%CI:1.15~1.97)。结论VDR基因rs7967152、rs2238140、rs2853564、rs2853566位点多态性和区块(rs1544410、rs7967152)GC单倍型与GDM的发病风险升高有关。

  • 标签: 维生素D受体 单核苷酸多态性 妊娠期糖尿病 单倍型
  • 简介:摘要:德育在当前小学学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作为其典型代表的情感教育更是直接体现这一点。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教育的拓展和延伸,要让学生通过知识学习提升素养。

  • 标签: 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 教学研究
  • 简介:摘要: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与理解有着直接影响,同时也对授课老师能否有效完成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存在着决定性作用。对于新时期背景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来讲,授课老师不仅仅要深入思考如何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还应当结合音乐课程本身的要求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使班内的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将自身对音乐的鉴赏能力有所提升,快速掌握歌唱的基本技巧,进而更加完美地达成新课改教学目标当中对美育教学的目的。

  • 标签: 小学音乐 课堂教学 教学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子痫前期(PE)及其临床亚型的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6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分娩的孕妇,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9 274例孕妇,901例PE孕妇作为病例组,8 373例非PE孕妇作为对照组。收集一般人口学特征、孕前身高和体重、孕期生活方式、生育史和疾病史等资料,计算孕前BMI及孕期增重。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PE及其临床亚型的关系。结果PE中早发型PE(EOPE)401例、晚发型PE(LOPE)500例,轻度PE(MPE)178例、重度PE(SPE)723例。PE孕妇和非PE孕妇在年龄、居住地、产次、妊娠期糖尿病及高血压家族史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整以上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18.5 kg/m2和孕期增重不足是PE的保护因素(OR=0.74,95%CI:0.56~0.98;OR=0.78,95%CI:0.62~0.99),孕前BMI≥24.0 kg/m2和孕期增重过多是PE的危险因素(OR=1.82,95%CI:1.54~2.14;OR=1.82,95%CI:1.54~2.15)。对PE临床亚型分析后结果显示,孕前BMI<18.5 kg/m2是EOPE和MPE的保护因素(OR=0.52,95%CI:0.32~0.83;OR=0.47,95%CI:0.23~0.97),孕前BMI≥24.0 kg/m2和孕期增重过多是PE临床亚型的危险因素。按孕前BMI分层后,孕前18.5 kg/m2≤BMI<24.0 kg/m2和孕前BMI≥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过多(OR=1.86,95%CI:1.51~2.30;OR=1.90,95%CI:1.39~2.60)均是PE的危险因素;孕前BMI≥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OR=0.55,95%CI:0.34~0.89)是PE的保护因素。孕前BMI<18.5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过多(OR=4.05,95%CI:1.20~13.69)是EOPE的危险因素;孕前18.5 kg/m2≤BMI<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过多是PE各临床亚型的危险因素;孕前BMI≥24.0 kg/m2的孕妇中孕期增重不足是EOPE和MPE的保护因素(OR=0.39,95%CI:0.19~0.80;OR=0.29,95%CI:0.11~0.77),孕期增重过多是EOPE、LOPE和SPE的危险因素(OR=1.60,95%CI:1.06~2.42;OR=2.20,95%CI:1.44~3.37;OR=2.28,95%CI:1.58~3.29)。结论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影响PE及其临床亚型的发生风险,且不同孕前BMI人群孕期增重对PE的影响有差异,提倡同时关注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变化,从而减少PE发生。

  • 标签: 孕前体质指数 孕期增重 子痫前期
  • 简介:【摘要】:党的自我革命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保持我们党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本文拟从基层党组织自我革命的主动性与执政党建设的现代性之间的内在逻辑入手,从理论、历史和实践逻辑阐述了基层党组织自我革命每深入一步,执政党的建设的现代性就提升一步,阐述了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并着重从把准基层党组织自我革命内容,掌握自我革命方法,构建自我革命制度,注重自我革命效果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自我革命,如何打好基层党组织这个“地基”,扎好基层党员这个“钢筋”,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去推进执政党建设的现代化。

  • 标签: 自我革命 执政党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0-1-6月20 μg和60 μg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1年抗-HBs情况,探讨乙肝疫苗免疫持久性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方法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0-1-6月20 μg和60 μg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基础上,以完成全程接种后1年随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定量检测其抗-HBs,采用χ2检验、t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交互作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程接种后1年时,20 μg组和60 μg组各有125例和124例完成抗-HBs检测,60 μg组抗-HBs阳性率(77.42%,96/124)明显高于20 μg组(65.60%,82/125)(P<0.05)。控制混杂因素后,60 μg组抗-HBs阳性的概率是20 μg组的1.925倍(95%CI:1.068~3.468);透析年限≥5年(OR=0.523,95%CI:0.293~0.935)和合并糖尿病(OR=0.376,95%CI:0.173~0.818)的患者抗-HBs阳性的概率较低;且透析年限≥5年与合并糖尿病存在相加和相乘交互作用。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0-1-6月高剂量(60 μg)乙肝疫苗接种1年免疫持久性优于20 μg,接种剂量、透析年限和合并糖尿病是免疫持久性的影响因素,透析年限≥5年与合并糖尿病存在相加及相乘交互作用。

  • 标签: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乙型肝炎疫苗 免疫持久性 影响因素 交互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IV 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CD4)水平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探讨不同CD4水平的HIV感染者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及其持久性,为优化HIV感染者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CDC和宁明县CDC管理的参加0-1-6月20 µg和60 µg乙肝疫苗接种随机对照试验的182名HI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在首针接种后6个月和全程接种后1个月、6个月、1年和3年时,采集研究对象静脉血5 ml,并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方法定量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本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着重分析不同CD4水平下乙肝疫苗接种后的免疫效果及持久性。结果CD4<350个/µl的HIV感染者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1个月时,抗-HBs几何平均浓度(GMC)为442.50 mIU/ml,抗-HBs阳性率为71.05%(27/38),强阳性率为44.74%(17/38),明显低于CD4≥350个/µl者[583.90 mIU/ml、92.13%(117/127)和77.95%(99/127)](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控制混杂因素后,CD4<350个/µl者乙肝疫苗抗-HBs阳性的概率是CD4≥350个/μl者的0.14倍(95%CI:0.03~0.62),CD4水平较低是乙肝疫苗无应答的危险因素。全程接种后6个月到3年时,CD4<350 个/µl者抗-HBs GMC(195.00~27.55 mIU/ml比300.10~45.81 mIU/ml)、阳性率(56.67%~36.67%比78.57%~51.58%)和强阳性率(33.33%~6.67% 比44.64%~15.79%)不同程度下降,且均低于CD4≥350个/µl者。结论CD4<350个/µl的HIV感染者乙肝疫苗无应答风险高,免疫持久性较差,应定期监测HIV感染者抗-HBs水平,并特别关注CD4<350个/µl者,抗-HBs阴性时应尽早全程及加强接种乙肝疫苗。

  • 标签: 艾滋病病毒 乙型肝炎疫苗 CD4+T淋巴细胞 免疫原性 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