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测量的肺动脉压升高对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特征和院内不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北京安贞医院,明确诊断急性肺栓塞的住院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的肺动脉压力分为肺动脉压升高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基线资料、入院基本情况、入院血液学检查、入院影像学检查、院内用药情况及院内不良事件的差别。结果共纳入急性肺栓塞患者568名,其中肺动脉压升高组178名,对照组390名。两组患者的资料分析显示肺动脉压升高组患者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吸烟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糖尿病史、慢性心力衰竭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及慢性肾功能不全史比例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动脉压升高组患者的骨折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肿瘤比例、心率等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动脉压升高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PaO2、SaO2等明显低于对照组,肌钙蛋白I、B型钠尿肽等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动脉压升高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室舒末内径、二尖瓣关闭不全比例、三尖瓣关闭不全比例、肺动脉主干栓塞比例等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动脉压升高组患者的利伐沙班的使用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阿司匹林、华法林的使用比例等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动脉压升高组患者的院内全因死亡、急性心力衰竭、院内出血发生等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其他指标等无明显差别。结论合并肺动脉压升高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与肺动脉压力正常患者存在一定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肺动脉压升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院内全因死亡、急性心力衰竭和院内出血发生的风险。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肺动脉压 急性肺栓塞 不良心血管事件
  • 简介:摘要胃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Coma)是一种罕见发生于胃的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特征的间叶性肿瘤。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胃体上部前壁黏膜下PEComa。内镜下行黏膜下肿物挖除术,术后病理组织形态表现为富含色素的上皮样肿瘤细胞被含小血管网的间质分隔成巢状。免疫组织化学HMB45、结蛋白、TFE3阳性。最终诊断:胃TFE3阳性富含色素的PEComa。通过分析本例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对胃肠道PEComa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病理医师对胃肠道PEComa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10月间在新乡医学院附属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肥厚性心肌病患者46例,分为合并房颤组11例,未合并房颤组35例。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质量指数、容量指数,以及左心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取患者外科手术切除的室间隔基底部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检测微血管密度和心肌纤维化百分比。结果合并房颤组左心房内径明显高于未合并房颤组(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质量指数、容积指数以及左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房颤组患者的心肌纤维化水平(18.94±7.60)%,明显高于未合并房颤组患者的心肌纤维化水平(11.07±6.13)%(P<0.01);合并房颤组患者的微血管密度(348±54)个/mm2,明显低于未合并房颤组患者的微血管密度(519±185)个/mm2(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全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以及合并房颤组、未合并房颤组患者的心肌纤维化水平均与微血管密度呈负相关(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微血管密度下降是肥厚性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心肌纤维化水平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合并房颤者的微血管密度较未合并房颤者明显下降,微血管密下降是肥厚性心肌病合并房颤患者心肌纤维化水平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心肌病,肥厚性 心肌,纤维化 心房颤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女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合并多支病变(multivessel disease,MVD)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究影响女性预后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入选2005—2015年以STEMI合并MVD就诊于本院并且在症状发作24 h内成功完成直接PCI的患者1 033例,其中女性196例。收集患者基线、PCI术资料,随访采取集中电话和病例随访。通过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利用Cox回归模型筛选不同性别STEMI多支病变患者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发病年龄显著较高,而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支架植入史的比例显著较低,其发病到行PCI术的时间显著延长,术中发生慢血流/无复流的比例显著较高。平均随访时间为4年,女性的主要心血不良事件发生始终高于男性。影响女性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为Killip心功能分级Ⅱ~Ⅳ级(HR=1.804, 95%CI 1.060~3.071, P<0.05);而狭窄程度超过50%的病变数(HR=1.808, 95%CI:1.123~2.912, P<0.01),为男女共同的危险因素。结论与男性相比,STEMI合并MVD行直接PCI的女性患者,救治延迟显著,主要心血不良事件发生较高,心功能不全是影响女性患者不良预后的主要因素。

  • 标签: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多支血管病变 性别 临床特点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