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个遗传性蛋白C(protein C,PC)缺陷症家系的表型和基因变异。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7人)的血浆蛋白C活性(protein C activity,PC:A)、蛋白C抗原(protein C antigen,PC:Ag)含量及其他凝血指标。用PCR对先证者PROC基因的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扩增,将产物纯化后进行直接测序。对候选变异通过反向测序进行验证,并对家系其他成员的相同位点进行检测。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变异的致病性和保守性。用Swiss-PdbViewer软件分析蛋白质三维模型以及变异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先证者及其祖母、父亲和哥哥的PC:A和PC:Ag分别降至55%、52%、48%、51%和53%、55%、50%、56%。测序分析显示,上述成员PROC基因的第9外显子均存在c.1318C>T(p.Arg398Cys)杂合错义变异。MutationTaster评分为0.991、PROVEAN为评分-3.72、FATHMM为评分-2.49,均提示为有害变异;保守性分析显示Arg398在同源物种间呈弱保守性;蛋白质模型分析显示变异前Arg398与Glu341和Lys395各形成1个氢键,变异为Cys398后与Glu341之间的氢键消失,与Lys395之间则增加了1个氢键,使蛋白质的结构发生了改变。结论先证者PROC第9外显子c.1318C>T(p.Arg398Cys)杂合错义变异可能是导致该家系PC:A和PC:Ag减少的原因。

  • 标签: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 基因变异 生物信息学 蛋白质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对2个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初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并进行常规出凝血、血浆纤维蛋白原活性(fibrinogen activity,Fg∶A)和纤维蛋白原抗原(fibrinogen antigen,Fg∶Ag)检测。用PCR方法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寻找基因变异位点;用4个生物信息学预测软件对变异进行功能预测;采用PyMol软件对变异蛋白进行结构分析;用Clustal X软件分析变异氨基酸的保守性。结果2例先证者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TT)延长且不能被硫酸鱼精蛋白校正,Fg∶A明显降低,分别为(1.25 g/L和1.17 g/L),但Fg∶Ag含量正常,分别为(3.50 g/L和3.81 g/L)。基因分析显示2例先证者均为FGB第7外显子c.1115 T>A(p.Val372Glu)杂合错义变异变异均来源于父亲。4个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结果均表示此变异为有害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标准与指南,c.1115 T>A变异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M2+PP1+PP2+PP3+PP4)。Clustal X软件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Val372在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PyMol显示p.Val372Glu变异使Fg蛋白二级结构和三维结构改变,导致活性降低。结论2例先证者是FGB c.1115 T>A所致的遗传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该位点为尚未见报道的新变异

  • 标签: FGB基因 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用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s]、D二聚体(D-dimer,D-D)、纤溶酶原活性(plasminogen activity,PLG:A)及硫酸鱼精蛋白对TT的纠正实验;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活性和抗原含量;用PCR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寻找基因变异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利用Human Splicing Finder、MutationTaster、PROVEAN在线软件对变异引起的剪接位点改变和致病性进行预估和评分。结果先证者FDPs、D-D正常,PT、APTT、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活性及抗原含量明显降低(均<0.1 g/L);其妹与父母TT轻度延长(18.20~18.50 s),纤维蛋白原活性(1.27~1.54 g/L)及抗原含量(1.34~1.56 g/L)轻度降低;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携带FGG基因IVS7-12A>G(g.4147A>G)纯合变异,其妹及父母均携带FGG IVS7-12A>G杂合变异;Human Splicing Finder、Mutation Taster软件分析表明,该变异可产生新的剪接位点,导致第7外显子长度增加11个碱基,造成编码序列改变。PROVEAN预测为有害的变异。结论FGG IVS7-12A>G可能导致剪接位点的改变,是该先证者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分子机制。

  • 标签: 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纤维蛋白原 基因分析 剪接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