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在良性瘢痕性幽门梗阻及球部狭窄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此次研究对象是选择在2011年9月-2012年6月符合条件的36例良性瘢痕性幽门梗阻及球部狭窄患者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术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同期外科手术治疗的32例基线资料相似患者进行对照,所有患者均随访至2014年12月,比较近远期疗效、并发症及治疗成本。结果球囊扩张组术后2周内镜复查,幽门狭窄口通畅29例,7例患者经再次球囊扩张后幽门狭窄口通畅,平均球囊扩张次数1.19次;其中显效33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为100%;治疗后幽门口直径为(10.4±1.8)mm,明显大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328,P<0.05)。所有患者随访至2014年12月,平均随访(30.7±2.8)个月,4例患者分别于扩张后14~30个月出现再梗阻后,复发率为11.11%,患者再次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后症状缓解,平均球囊扩张次数1.89次。球囊扩张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0.6±0.4)d,短于传统手术组,平均治疗费用为(1328.7±154.2)元,低于传统手术组,治疗随访时平均体重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扩张组扩张时发生胃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76%,传统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2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操作简便,创伤小,治疗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且疗效确切,是良性瘢痕性幽门梗阻及球部狭窄治疗的理想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要点。方法选择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和30例机械性肠梗阻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特点、病因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临床表现上,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的病初恶心和呕吐、脱水、病初发热、腹部肿块、腹泻症状的发生率高于机械性肠梗阻患儿(P<0.05);而机械性肠梗阻患儿腹部压痛及腹肌紧张症状的发生率高于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P<0.05)。在病因上,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患儿发病原因主要是轮状病毒感染(100.00%);而机械性肠梗阻患儿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肠腔堵塞(40.00%),肠管受压(26.67%),肠壁病变(3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腹部X线平片、腹部B超、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及镜检等辅助检查下,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和机械系肠梗阻均呈现出各自的特点。结论通过对患儿临床表现特点、病因及辅助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能有效对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与机械性肠梗阻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从而提高诊断正确率。

  • 标签: 机械性肠梗阻 轮状病毒引起的肠梗阻 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