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物候学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提出。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1]。竺可桢先生和宛敏渭先生在美国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斯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了物候在我国具有南北差异、东西差异、高下差异以及古今的差异[2]。其中物候的古今差异理论为研究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农业地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竺可桢先生1972年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应用考古材料、物候资料和方志文献首次勾勒了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的周期波动性变化的基本状况,提出了中国气候变化的“四暖四寒”模式。[3]先生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反映的是东部季风区的一般规律性,并不完全适合于我国西部非季风区,更无法直接套用于青藏高原复杂地理环境的气候变化。但这种研究模式已被历史地理学界广泛采用,并逐渐形成了历史地理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以这一方法对《弟吴曲迥》(吐蕃)中记录的历史物候资料进行梳理,抛开文本中带有明显的文明修饰和文法比喻成分,通过分析有用的历史物候资料,试图探索吐蕃时期青藏高原腹心地带粗线条的历史农业地理轮廓。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