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2020年12月成都市农村地区一起由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引发的本土聚集性疫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查明感染来源和病例传播链。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七版)》要求,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结合大数据技术、视频图像调查、基因测序等方法开展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病例调查及传染源追踪溯源,分析其流行病学关联并绘制传播链。2020年12月7—17日成都市共确诊COVID-19本土病例13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其中12例(85.71%)有成都市郫都区太平(P区TP村)村院落的居住及活动史。P区TP村毗邻辖区指定的入境人员隔离酒店,该酒店11月8—28日入住了一批尼泊尔入境人员,且在隔离期间有5例隔离者陆续被检出SARS-CoV-2核酸阳性。通过基因测序比对,本土病例与同期尼泊尔输入病例同源,为L2.2.3分支(Pangolin分型为B.1.36),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溯源线索,本土指示病例可能是由于接触隔离点生活垃圾而致感染。综上,COVID-19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入境人员隔离点生活垃圾的规范管理是预防发生本土关联病例的关键环节,而基层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哨点监测是疫情早发现关键,多部门联合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基因技术的运用是现代传染病疫情调查溯源的核心环节,各地亟需加强隔离酒店管理,降低发生本土关联病例风险,同时加强农村地区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地区疫情早期监测预警能力。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聚集性疫情 溯源调查 农村地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对成都市境外输入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的影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截至2021年4月15日,经成都市入境的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根据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史被分为疫苗接种组和疫苗未接种组。回顾性收集和分析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资料。实验室检测项目包括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临床指标、血清抗体和淋巴细胞检测。采用WPS 2019软件整理数据,采用R 4.0.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5例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包括疫苗接种组20例(出现临床症状4例)和疫苗未接种组55例(出现临床症状16例)。疫苗接种组的首针接种时间分布为2020年7-11月,其中接种2剂次疫苗采用一次性接种方式有10例,采取2次间隔接种方式有10例,2次接种间隔14~57 d,完成疫苗接种与发病时间间隔87~224 d。两组病例的分类和临床分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疫苗接种组病例分类为无症状感染者的比例较高(40.00%,8/20),而疫苗未接种组的临床分型以普通型的比例较高(76.36%,42/55)。两组病例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2个靶标(ORF1ab和N基因)Ct值、淋巴细胞亚型、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疫苗接种组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低于疫苗未接种组(P<0.05),但新冠病毒血清抗体IgM、IgG及总抗体水平均明显高于疫苗未接种组(P<0.05)。结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后,仍存在感染的风险,但新冠病毒侵入人体后,体内可迅速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对感染者产生一定保护作用,已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病例分类以无症状感染者为主。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新型冠状病毒 疫苗接种 接种后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