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崛起于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年的“普罗派”是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扬了“五四”新诗的反帝反封建的战斗传统,与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血肉相联。但他们过分强调的社会功利性,忽视了艺术审美特征,以致大部分诗作陷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病。革命的思想内容与粗糙的艺术形式形

  • 标签: 普罗诗派 诗歌形式 审美特征 反帝反封建 文学运动 工农大众
  • 简介:司马文森自一九三六年开始从事创作直至一九六八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一共写出近三十部作品,包括长、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电影剧本等等。抗战期间他在桂林主编《文艺生活》,不仅影响华南、西南,而且风行海外。笔者就他早期创作进行评述。因为其一,司马文森早期创作大都以闽南社会为背景,较准确地表达了抗战前夕闽南社会现实,表现闽南人民的精神风貌,故事情节与日常生活相联结,对特定地区的地理风光、民俗风情都刻画得纤细入微、亲切动人。其二,司马文森一开始从事创作就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就为他毕生创作奠定了基调。他早期某些艺术手法在其后创作实践中不断发展、提高,渐臻成熟,从而形成特有的艺术风格。探索司马文森早期作品,对于进一步研究他的创作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司马文森 闽南 创作
  • 简介:杨骚是中国诗歌会发起人之一。他的文学才能是多方面的,写过散文、小说、剧本,翻译和介绍过外国作品,但他主要是个诗人。他的诗歌创作经过了一番复杂而曲折的历程,从一个个人主义的行吟者到走向革命,投入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从抒发个人伤感颓废的情绪到愤怒地鞭笞黑暗现实,讴歌革命。他的和诗剧有《受难者的短曲》、《乡曲》、《春的感伤》、《心曲》、《迷雏》、《记忆之都》等。这些诗集反映了诗人思想和创作上的发展和变化,从中可以看到诗人一步步走向革命的足印。

  • 标签: 杨骚 诗歌 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