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教育发展的宏观评价尤其是区域性教育发展评价,大致经历了从“达标验收”到“以评促建”再到“协商共建”的两次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意味着评价观念的转变,以及评价性质与功能的转变。评鉴式的达标验收,是行政事业评价的惯常套路,即根据预期目标制定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到时间节点则组织专家组“验收检查”,考量其“达标”程度,这是一种重结果的评价;如果在重结果的同时还考量产出这些结果的投入或所耗费的成本,那就是指向效率的评价。这种评价的缺陷在于,教育发展规划或方案目标本身的合理程度,各个主体在目标之外的感受,各方人士对教育发展目标、规划及项目实施等方面的不同观点都难以反映,而且教育结果或成果的价值显现,往往是扩散的、潜在的,有时还是内在的、滞后的,这些都难以用事先确定的目标一一查对。

  • 标签: 教育发展规划 宏观评价 评鉴 评价指标体系 教育发展目标 改革开放
  • 简介: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在朝着综合化方向不断深化,同时也在向着标准化迈进。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从保障学生权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进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营造和谐美丽环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六个方面提出了管理职责和具体任务。这是继校长标准、教师标准之后,国家机构正式颁布的办学标准,它们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入“标准时代”。

  • 标签: 现代化标准 现代化学校 基础教育改革 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学校制度 学校管理
  • 简介:谁都知道教育变革中的评价很重要,谁都知道真正解决好评价问题很困难。或许正是这种重要而又有难度的二重性,成为人们破解评价问题的不竭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当然难免因为一味寻找"最佳"评价技术而不停地"见异思迁"。事实上,任何测评之术,跟任何工具手段一样,没有"最佳",只有"更合适"。也就是说,某一工具的效用,完全取决于它着力的对象和特定的任务。

  • 标签: 评价技术 多元评价 教育变革 学习过程 多元智能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 简介:目前城市中废弃的混凝土垃圾数量惊人,这些废弃的混凝土垃圾给城市的日常生活和我们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再生混凝土的工程应用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综述,分析了再生混凝土强度、弹性模量以及工作性能的影响因素。并且根据再生混凝土的显微结构试验结果,建立了再生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与微观结构之间的联系,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完全再生混凝土进行改性的建议。

  • 标签: 再生混凝土 强度 工作性能
  • 简介: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需要在终身教育的视域下重新解读,这不仅因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在新的参照系下拓展新的空间,更因为学校教育在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具有拳足轻重的核心地位。当今学校要为年轻一代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的“基础”之内涵,呈现出从“双基”到“多基”、“软基础”比“硬基础”更重要、从“共同基础”到“类基础”等变化趋势;素质教育的要义在于发展人的内涵,是专属基础教育的,业已被“窄化”和“泛化”了的素质教育应当回归基础教育;聚焦学校变革、形成个性与特色,通过自身的结构优化和面向社会的开放与互动,有助于学校真正成为学习型社会当之无愧的核心和引领社会精神文化的旗帜。

  • 标签: 基础教育 终身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反思 学习型社会 讲演
  • 简介:一、终身教育理念的诉求与基础教育的回应终身教育是当代教育思潮中涌动的一股极有生气的思想潮头,在这一思潮冲击下的教育实践重建,是当今学校变革、发展的重要背景。终身教育理念,是反思基础教育现实困境,进而探寻出路的重要视角。终身教育理念的系统表述,始于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引论》。随后由富尔主持撰写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又将“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推进全球人的视野,从而与终身教育一起,为世界构筑起崭新的教育时空观。贯穿一生,与生活联系,使人的创造性与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是终身教育的显著标志。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改造现行学校教育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战略选择。

  • 标签: 终身教育理念 教育思潮 《学会生存》 终身教育体系 学校教育体系 学习化社会
  • 简介:“新基础教育”推动学校管理变革的基本思路是“重心下移”。学校通过制定发展规划,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形成推进变革的新机制。学校转型性变革的核心领域主要集中在组织、制度变革和文化建设方面。包括基于组织功能更新,对学校内部组织进行变革;为在变动中寻找新的秩序,进行制度变革;在组织、制度变革进程中实现文化更新等。

  • 标签: 学校领导与管理改革 组织 制度变革 文化变革
  • 简介: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状况突出表现为“发展内差异”。解决区域、学校和人群差异的思路与策略主要有三种:一是以针对性措施提升差序之底线的“成长性均衡”,二是形成强势弱势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共建的“分享式均衡”,三是视差异为资源、以变革促均衡的“有效益的均衡”。这三种均衡路径的价值追求各异,提升底线的均衡追求的是基础性的“成长”,强弱互动的均衡强调的是“分享”,以差异为资源的均衡则看重最有内涵放大效应的“增效增益”。评价三种不同路径的改革成效要有不同的重心。

  • 标签: 发展内差异 “成长性”性均衡 “分等式”均衡 有效益的均衡
  • 简介:从一所“后起新秀”学校副校长调任一所百年老校、大校和名校校长,虽说不上是“二等兵升营长”,但毕竟难免遭遇“信任迟疑”,李伟平从容智慧地赢得信任、树立威望,把学校带进“高端发展”状态;从30年改革开放历程中教育改革的万花丛中,李伟平认定“新基础教育”且情有独钟,以锲而不舍之顽强,恁是把局前街小学从“私淑弟子”变成“及门弟子”,与历经八年的“新基础教育”基地学校并肩作战,开始了“跨越式发展”之探险历程。直面挑战、抓住机遇、能谋善断、相机引领、活用资源,带领学校以开放的心态、成长的追求和持续的努力,逐渐转变着师生的在校生存方式和管理层的领导方式……具有这样一些品质和行事方式的校长,正是我们所身处其间的复杂时代特别需要的智慧型领导。

  • 标签: 领导方式 校长 李伟 智慧 小学 “新基础教育”
  • 简介:示范性高中,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办学思路,也是重点学校的委婉说法。30年前作为重大改革措施出台的办重点学校,顺应了当时“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社会发展需要,也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念下大行其道。然而,30年后的今天,这样的一种发展方式则在注重社会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的价值理念之下受到质疑和审视。

  • 标签: 示范性高中 重点学校 内涵式发展 社会发展需要 教育均衡发展 办学思路
  • 简介:作为一个直接参与过新课程某些方案设计和相关活动的“知识工作者”,曾因所承担任务的需要,费尽心血去寻找不同的声音或者反思的文字,然而在当时是很难如愿以偿的。今天,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世界中,都能随时见到或听到困惑的、抱怨的、批评的甚至颠覆的意见,而我觉得,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只要是以建设和维护的心态来解读,都会有所获益。我的反思从成效开始。

  • 标签: 新课程实施 知识工作者 网络世界 解读
  • 简介:翻阅国内近期教育文献,你会发现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验选题中,“主体性发展”、“主体性素质”、“个性最优发展”、“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这一类中心词扑面而来;再冠以“跨世纪”、“新世纪”、“面向21世纪”、“……现代化”等等修饰词的,更数不胜数。不难断定,“现代化与主体性”正在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选题的一种基本取向,这一取向不仅与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同步同向,而且与

  • 标签: 主体性教育 现代化潮流 主体性素质 发展学生 教育实验 主体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