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当前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极大幅度扩张的新形势下,基于研究生导师视角进行导关系的深刻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如何构建良好的导关系为主题,分析了导关系对于促进研究生教育的积极意义,指出了影响导关系的主要因素,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建设新形势下研究生导关系的相关建议。

  • 标签: 新时代 研究生 导学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enign infantile conv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BICE)的病原分布,探讨血清细胞因子与BIC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门诊及病房诊治的80例BICE患儿为BICE组,选择同期不伴有惊厥发作的轻度胃肠炎患儿80例作为对照组。肠道病毒检测使用荧光PCR法;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IL-8、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使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组各指标水平差异,分析BICE患儿惊厥发生及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本地区BICE病原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BICE组80例患儿轮状病毒阳性31例(38.8%),诺如病毒阳性8例(10.0%)。BICE组IL-6、IL-8、SIL-2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NF-α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惊厥发作次数≥ 2次组及惊厥持续时间≥5 min组患儿血清IL-6、TNF-α、IL-8、SIL-2R水平均高于惊厥发作次数<2次及惊厥持续时间<5 min患儿组(P<0.05);惊厥发作次数和惊厥持续时间均与IL-6、TNF-α、IL-8、SIL-2R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本地区BICE病原以轮状病毒为主;BICE存在免疫失衡,尤其是IL-6和SIL-2R水平变化更为明显,可能为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提供有效的细胞及实验检测数据方面的依据。

  • 标签: 胃肠炎 惊厥 病原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benign infantile convulsions with mild gastroenteritis,BICE)的病原分布,探讨血清细胞因子与BICE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门诊及病房诊治的80例BICE患儿为BICE组,选择同期不伴有惊厥发作的轻度胃肠炎患儿80例作为对照组。肠道病毒检测使用荧光PCR法;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IL-8、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使用化学发光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组各指标水平差异,分析BICE患儿惊厥发生及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本地区BICE病原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BICE组80例患儿轮状病毒阳性31例(38.8%),诺如病毒阳性8例(10.0%)。BICE组IL-6、IL-8、SIL-2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NF-α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惊厥发作次数≥ 2次组及惊厥持续时间≥5 min组患儿血清IL-6、TNF-α、IL-8、SIL-2R水平均高于惊厥发作次数<2次及惊厥持续时间<5 min患儿组(P<0.05);惊厥发作次数和惊厥持续时间均与IL-6、TNF-α、IL-8、SIL-2R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本地区BICE病原以轮状病毒为主;BICE存在免疫失衡,尤其是IL-6和SIL-2R水平变化更为明显,可能为判断病情发展及预后提供有效的细胞及实验检测数据方面的依据。

  • 标签: 胃肠炎 惊厥 病原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从肝组织病理角度初步探讨下调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值上限对国内ALT正常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肝病科并完成肝活检的123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以2018版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指南建议的ALT正常值上限(男35 U/L,女25 U/L)为截断值,将患者分为正常值高位组(HNALT,ALT处于AASLD与国内标准之间)和正常值低位组(LNALT,ALT低于AASLD指南设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肝组织显著改变(G/S≥2)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存在G/S≥2的危险因素。结果123例患者中68例(55.3%)存在肝组织显著病变。LNALT组83例患者,G≥2、S≥2以及G/S≥2的患者分别为35(42.2%)、26(31.3%)和39例(47.0%),HNALT组40例患分别为27 (67.5%)、21 (52.5%)和29例(72.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χ2=6.928、5.126和7.107,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LT处于正常值高位(χ2=7.107)、白蛋白水平(t=2.248)、谷氨酰基转移酶(Z=-2.885)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t=-3.152)是影响患者肝组织发生显著改变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T处于正常值高位(OR=3.492,95%CI 1.369~8.907)和国际标准化比值(OR=1.529,95%CI 1.054~2.218)是患者发生肝组织显著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调ALT正常值上限将有利于识别潜在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建议对ALT处于正常值高位的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或无创肝纤维化检查,以评估肝组织病变情况,必要时予以治疗。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肝脏活组织检查 丙氨酸转氨酶
  • 简介:摘要目的从肝组织病理角度初步探讨下调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值上限对国内ALT正常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泰州市人民医院肝病科并完成肝活检的123例ALT正常慢性HB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以2018版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ASLD)指南建议的ALT正常值上限(男35 U/L,女25 U/L)为截断值,将患者分为正常值高位组(HNALT,ALT处于AASLD与国内标准之间)和正常值低位组(LNALT,ALT低于AASLD指南设定标准),比较两组患者肝组织显著改变(G/S≥2)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存在G/S≥2的危险因素。结果123例患者中68例(55.3%)存在肝组织显著病变。LNALT组83例患者,G≥2、S≥2以及G/S≥2的患者分别为35(42.2%)、26(31.3%)和39例(47.0%),HNALT组40例患分别为27 (67.5%)、21 (52.5%)和29例(72.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χ2=6.928、5.126和7.107,P值均<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LT处于正常值高位(χ2=7.107)、白蛋白水平(t=2.248)、谷氨酰基转移酶(Z=-2.885)以及国际标准化比值(t=-3.152)是影响患者肝组织发生显著改变的危险因素(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T处于正常值高位(OR=3.492,95%CI 1.369~8.907)和国际标准化比值(OR=1.529,95%CI 1.054~2.218)是患者发生肝组织显著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调ALT正常值上限将有利于识别潜在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建议对ALT处于正常值高位的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或无创肝纤维化检查,以评估肝组织病变情况,必要时予以治疗。

  • 标签: 肝炎,乙型,慢性 肝脏活组织检查 丙氨酸转氨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