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通过分析东汽300MW机组高压调速汽门控制系统原理,供电方式,反馈整定风险,实现了机组运行中故障LVDT及反馈测量板的更换与整定,确保了运行安全和调节的准确性,避免了因控制系统反馈装置故障导致高压调速汽门退备引起的机组降出力。

  • 标签:
  • 简介:德语(第二外语)语音教学阶段的教学质量不仅对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对于维持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利用多种反馈方法,良好地完成语音阶段的教与学。针对在这一阶段中缺乏运用自我反馈以及同学间的反馈的现状,笔者提出了研究假设,并对其进行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论证,同时结合对问卷调查、学生语音库和教师观察的分析,为提高该阶段的教学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 标签: 第二外语(德语) 德语语音 反馈
  • 简介:摘要:危重症患者因为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的因素导致其出现肠营养喂养不耐受,胃肠道通常是重症疾病常会累及的器官。长时间的肠营养喂养不耐受(ENFI)和不良预后有一定的关联,会促使患者的住院时间延长,提升死亡率。目前临床中危重症患者ENFI的识别与评估比较难,没有评估标准,关于胃肠功能异常的确定性诊断目前为止均是诊断黑洞。以往评估方式包含回抽胃液法-测量胃残余量、腹部症状体征法的应用比较多,随着现在新技术的出现,例如新型胃肠功能评分、胃肠道超声、生物标志物评估在评估危重症患者营养喂养不耐受中已经开始得到了应用。本文主要针对ICU俯卧位通气患者肠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研究进行阐述。

  • 标签: ICU俯卧位通气 肠内营养 喂养不耐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镜下双侧翼管神经切断术对难治性变应性鼻炎(AR)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镜下双侧翼管神经切断术(手术组,70例)和药物保守治疗(药物组,39例)的109例中重度持续性难治性AR合并哮喘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7例,女62例,年龄(32.7±6.8)岁。其中有95例患者完整随访3年以上。比较手术组和药物组在治疗后6个月、1年及3年时的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哮喘生活质量问卷(AQLQ)评分、总哮喘症状评分(TASS)、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和药物评分等数据的变化。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确定翼管神经切断术后影响改善疗效的因素。结果随访期间手术组RQLQ评分显著低于术前[术前、术后6个月、1年、3年分别为(2.39±0.61)分(±s,后同)、(0.81±0.43)分、(0.89±0.32)分、(1.06±0.24)分,P值均<0.001],VAS评分亦显著低于术前[术前、术后6个月、1年、3年分别为(7.13±1.04)分、(2.52±1.47)分、(2.70±1.42)分、(2.85±1.64)分,P值均<0.05],且RQLQ和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药物组。手术组术后AQLQ评分显著高于术前[术前、术后6个月、1年、3年分别为(3.78±0.81)分、(4.99±0.45)分、(4.75±0.71)分、(4.62±0.64)分,P值均<0.05],且显著高于同期药物组。手术组术后TASS评分及FEV1较术前没有显著变化。手术组术后AR相关药物评分显著降低[术前、术后6个月、1年、3年分别为(0.99±0.21)分、(0.37±0.12)分、(0.39±0.26)分、(0.45±0.11)分,P值均<0.05],哮喘相关药物评分亦显著降低[术前、术后6个月、1年、3年分别为(1.27±0.31)分、(0.82±0.29)分、(0.85±0.23)分、(0.96±0.19)分,P值均<0.05],且所有药物评分均显著低于同期药物组。随访结束时,手术组患者AR和哮喘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6%(58/64)和45.3%(29/64)。通过手术治疗由"变应性鼻炎发作"或"天气变化"诱发哮喘的AR,哮喘症状也得到显著改善。结论对于AR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患者,镜下翼管神经切断术在改善AR症状的同时,也可显著改善由"变应性鼻炎发作"和/或"天气变化"诱发的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鼻炎,变应性 支气管哮喘 翼管神经切断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