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A(H1N1)pdm09流感病毒对同型流感病毒感染过的人群是否同样构成威胁,是否与同型季节性流感病毒存在血清交叉反应。方法2008—2009年北方流感冬季流行季之后,建立北京健康人群随访队列,于2009年9月首次调查并采集血清样本。随后,在2010年1月初,A(H1N1)pdm09流感病毒大流行高峰期后,对该队列进行流感样症状(influenza-like illness,ILI)的随访调查。研究季节性流感毒株血凝素抑制抗体、微量中和抗体、IgG1和IgG2抗体反应对ILI发生的影响。结果年龄大于20岁的人ILI的风险显著降低(OR=0.299,95%CI:0.101~0.897,P=0.04)。单因素分析中,2009年流感大流行期间ILI患者血清样本与A(H1N1)亚型流感病毒存在一些交叉反应,但去除2009年A(H1N1)pdm09流感疫苗接种史的混杂因素后,交叉反应无统计学意义(OR=0.324,95%CI:0.124~0.987,P=0.06)。结论从实际的人群中观察到,同型季节性流感毒株可能不会通过体液免疫诱导对A(H1N1)pdm09流感病毒的交叉反应。针对大流行流感病毒的特异性疫苗对疾病保护至关重要。

  • 标签: 大流行性流感 交叉防护 季节性流感 人群 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发生在中国的首例疑似猕猴α疱疹病毒1型感染者进行实验室确诊。方法采集疑似感染者的脑脊液进行高通量测序,并采集疑似感染者的脑脊液、痘疱液、鼻咽拭子、结痂涂抹、唾液等标本以及密切接触者的痘疱液、口咽拭子、血清等标本后,利用4套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猕猴α疱疹病毒1型、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猴痘病毒和正痘病毒。结果疑似感染者的脑脊液高通量测序结果检出285个猕猴α疱疹病毒样序列读数;猕猴α疱疹病毒1型特异性实时定量PCR检测患者脑脊液、结痂涂抹和唾液标本为阳性,疑似感染者的其余样本及密切接触者的样本均为阴性。水痘带状疱疹、猴痘和正痘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所有样本均为阴性。结论患者脑脊液、结痂涂抹和唾液标本猕猴α疱疹病毒1型核酸检测为阳性,结合病人的临床特征、动物接触史及高通量测序结果,确诊该患者为猕猴α疱疹病毒1型感染。

  • 标签: 中国 猕猴α疱疹病毒1型 实时定量PCR 疱疹病毒 首例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北京市肠道门诊腹泻病例中札如病毒(sapovirus,SaV)的感染特征。方法收集2019年肠道门诊腹泻病例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相关资料,应用x2检验或Fisher检验比较不同组间检出率;采集患者粪便标本,应用不同种PCR方法对腹泻病例粪便标本进行札如病毒检测,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1 047例腹泻病例粪便标本中,SaV检出率为2.77%(29/1 047),成功测序16株,GI组11株,GII组4株,GIV组1株。春季检出率5.24%(x2=8.857,P=0.031)高于其他季节;远郊区检出率5.00%(x2=8.906,P=0.012)高于城区及近郊区;不同性别、年龄组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腹泻、恶心、呕吐及腹痛为SaV腹泻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结论SaV是北京市腹泻病例的病原之一,春季和远郊区检出率高,GI组为主要基因型别。

  • 标签: 肠道门诊 腹泻 札如病毒 流行病学特征 基因型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不同阶段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特征,为今后新冠肺炎及其他新发突发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北京市《全民健康信息化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中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人口学、来源、发病时间、就诊时间、确诊时间等信息,分析比较不同阶段的特征。结果2020年1月19日至7月10日,北京市共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935例,疫情可分为三个阶段:武汉输入病例为主的境内输入疫情防控阶段(2020年1月19日至2月28日);多国境外输入疫情防控阶段(2020年2月29日至6月10日);新发地市场为主的本地聚集性疫情防控阶段(2020年6月11日至7月10日)。第一阶段病例来源主要为本地病例(51.46%)和境内输入病例(48.54%),第二阶段主要为境外输入及其关联病例(97.80%),第三阶段主要为本地病例(99.12%),三个阶段病例来源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0.680,P<0.01)。所有病例发病至就诊时间M(P25~P75)为2.00(0~5.00)d,就诊至确诊时间M(P25~P75)为1.00(1.00~2.00)d,发病至确诊时间M(P25~P75)为4.00(2.00~7.00)d。三个阶段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就诊至确诊时间逐渐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6.833,P<0.01;H=204.484,P<0.01)。结论北京市三个阶段人口学特征、来源、临床特征均不同,需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进行精准防控。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流行特征 输入性病例
  • 简介:摘要目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群中存在较高的发病率,目前尚无有效的无创方法能对其进行评估。本研究旨在评估无创模型对该人群肝细胞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1)评估受控衰减参数(CAP)和肝细胞脂肪变性指数(HSI)对HIV感染者肝细胞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2)评估无创模型对糖脂代谢异常引起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造成肝细胞脂肪变性的鉴别能力。(3)评估上述模型对HIV/丙型肝炎病毒共感者肝细胞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用诊断试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1)对HIV感染者肝细胞脂肪变性诊断价值:当CAP = 232 dB/m时其敏感度为89.2%,特异度为78.1%;当HSI = 34时,其敏感度为79.1%、特异度为83.2%。(2)对造成HIV感染者肝细胞脂肪变性原因的鉴别能力:当CAP = 258 dB/m时其敏感度为81.5%,特异度为88.2%;HSI = 37时,其敏感度为70.7%、特异度为92.4%。(3)对HIV/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者肝细胞脂肪变性的诊断价值:当CAP = 241 dB/m时其敏感度为80%,特异度为71.4%;HSI = 32时,其敏感度为73%、特异度为68.9%。结论CAP和HSI对HIV感染者肝细胞脂肪变性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 标签: 脂肪类 诊断 HIV
  • 简介:摘要目的对延庆区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基因测序,分析病例的感染来源、传播链条、防控措施,为新冠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大数据技术对病例的活动轨迹进行核查,对风险点位进行调查管控,判定和管理密切接触者,并对人员和环境开展核酸检测,对溯源重点人群采集血清标本进行抗体检测,对报告的病例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比对,分析感染来源和传播链。结果2022年7月4日至7月10日,延庆区聚集性疫情共涉及16例新冠病毒确诊病例(普通型1例、轻型15例),其中延庆区8例,顺义区5例,通州区、昌平区、丰台区各1例,毒株分型均为新冠病毒Omicron亚型变异毒株BA.5,潜伏期中位数为3 d。指示病例为1例从美国入境人员,6月15日至6月30日在上海隔离点隔离,7月1日隔离期满后返京,7月4日诊断为确诊病例,在工作单位传播给同工作、同餐人员引起的聚集性疫情。结论OmicronBA.5亚分支正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毒株,要加强入境人员管理,做好口岸城市疫情防控工作。加强疫苗接种、核酸检测等常态化防控措施落实,早期发现疫情后,采取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聚集性疫情 流行病学调查 基因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