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造影剂诱导急性肾损伤(CI-AKI)发生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进行择期开通CTO病变的冠心病患者2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IPC组(n=142)和对照组(n=140)。采用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作为CI-AKI诊断的标准:应用造影剂后24 h CysC水平高于基线水平≥10%。分析两组患者间的基线资料和CI-AKI发生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CI-AKI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及陈旧性心肌梗死、既往冠状动脉外科搭桥术、PCI术史及实验室检测指标、CTO病变靶血管及病变特征、造影剂用量、日本多中心CTO注册研究(J-CTO)评分、SYNTAX评分、PCI成功率及植入支架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CysC水平变化,RIPC组CI-AK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8.3%比29.3%,P=0.036)。Logistic分析显示,术前肌酐(OR=1.018,95%CI:1.006~1.030,P=0.003)、CysC(OR=5.200,95%CI:2.714~9.963,P<0.001)、造影剂用量(OR=1.013,95%CI:1.007~1.019,P<0.001)及J-CTO评分(OR=1.834,95%CI:1.145~2.939,P=0.012)是CI-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RIPC(OR=0.391,95%CI:0.199~0.765,P=0.006)是其保护因素。结论CTO病变患者PCI术前采用RIPC干预可减少术后CI-AKI的发生。

  • 标签: 缺血预处理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 造影剂,急性肾损伤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动脉炎患者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治疗后,影响术后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因多发性大动脉炎行PTA的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PTA后再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43例患者中男9例,女34例,中位年龄23(18~33)岁,共行球囊扩张59例次,包括肾动脉44例次,主动脉9例次,髂动脉2例次,颈动脉2例次,头臂干1例次,锁骨下动脉1例次。平均随访(64±42)个月,术后再狭窄率47.5%(28/59),平均再狭窄时间为(23±27)个月,其中主髂动脉再狭窄率9.1%,肾动脉再狭窄率52.3%,头臂动脉再狭窄率1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现头痛、晕厥、腰腹痛症状的患者术后再狭窄率更高,另外ESR和CRP指标升高的患者PTA后更易再狭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术前ESR和CRP升高是PTA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PTA在累及主髂及肾动脉的大动脉炎患者中安全有效,ESR和CRP升高是PTA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

  • 标签: Takayasu动脉炎 血管成形术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原位针刺开窗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应用原位针刺开窗技术治疗的1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A型夹层5例,B型夹层8例。结果13例患者均采用c-TAG主动脉覆膜支架进行原位开窗,其中8例患者行弓上二分支重建,5例行弓上三分支重建,技术成功率为100%(13/13)。1例患者术后4个月突发脑出血死亡,其余1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3.3±0.7)个月;术后再发夹层发生率为15.4%(2/13),其中 1例于术后6个月出现逆撕,行升主动脉置换术;1例于术后1个月出现颈动脉夹层,无不适表现,未做特殊处理。结论需重建多分支的复杂主动脉弓部病变,经颈部切口原位开窗技术进行重建可以取得良好的中期效果。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弓部疾病 覆膜支架 原位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