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种模式非生物型人工肝对急性肝衰竭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抽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月商丘市立医院感染科收治的85例急性肝衰竭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血浆灌流模式)25例、B组(血浆透析滤过模式)34例、C组(血浆灌注模式联合血液透析滤过模式)26例。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生存率。结果治疗后,三组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低于治疗前,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间TBIL、ALT、ALB、PTA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凝血酶原时间(PT)高于A组和B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A、B、C组三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灌注模式、血液透析滤过模式及联合治疗均能够改善急性肝衰竭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生存率。

  • 标签: 人工肝 急性肝衰竭 肝功能 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