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盂细胞的诊治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9年9月上海仁济医院收治的28例病理检查确诊为肾盂细胞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9例,女9例。中位年龄56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18例,腰背痛11例,腹部包块1例。28例均行CT或MRI检查,发现肾盂或肾占位26例,肾内大量积液2例。2例行PET-CT检查,发现骨转移1例。术前诊断为肾盂肿瘤13例,肾肿瘤13例,肾脓肿2例。合并肾结石或肾盂结石19例。28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治性肾切除术13例,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12例,姑息性切除术1例,脓肾切除术2例。术中发现肿大淋巴结9例,行局部淋巴结清扫术。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平均直径8.5 cm;高分化9例,中分化11例,低分化8例;pT2期1例,pT3期15例,pT4期12例;淋巴结转移9例;合并肾静脉栓5例。免疫组化染色检查共同特征为CK5(+),34βE12(+),p63(+),CK20(-),GATA3(-)。术后12例行放疗、化疗或免疫治疗。中位随访时间6(1~8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15例死亡,均死于肿瘤进展。结论肾盂细胞是一种罕见且高度恶性的肿瘤,与长期肾结石、尿路积水、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诊断基于术后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染色检查CK5、34βE12和p63(+)有助于细胞的诊断。本病确诊时常处于进展期,手术是首选治疗方式,但是复发和转移风险高,预后极差。

  • 标签: 癌,鳞状细胞 肾盂 病理学,临床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大体形态对上尿路尿路上皮(UTUC)患者根治手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9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56例)和上海仁济医院(802例)收治的958例行根治手术的UTUC患者的临床和预后资料,男630例,女328例。中位年龄67(30~89)岁。合并糖尿病120例,高血压病370例。252例有吸烟史。499例术前伴肾积水。119例有非肌层浸润性膀胱(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肿瘤位于肾盂489例,输尿管394例,同时位于肾盂和输尿管75例。543例行腹腔镜手术,415例行开放手术。分析肿瘤大体形态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运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析肿瘤大体形态和临床病理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本研究958例病理检查结果显示,516例(53.9%)肿瘤呈乳头状(A组),442例(46.1%)呈平坦(B组);肿瘤直径≤3 cm 543例,>3cm 415例;病理分级低级别275例,高级别683例;病理分期Ta~1期441例,T2期180例,T3期308例,T4期29例;227例行淋巴结清扫,其中62例病理检查证实淋巴结转移;48例伴有鳞或腺样分化;150例存在淋巴血管侵犯(LVI);134例为多灶性生长;43例切缘阳性。中位随访39(2~206)个月,304例死亡,其中236例因UTUC死亡。A组5年总生存率(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分别为76.6%和81.8%,均明显高于B组的54.4%和60.5%(P均<0.001)。B组与A组在女性[38.9%(172/442)与30.3%(156/516),P=0.005]、输尿管占位[47.1%(208/442)与36.1%(186/516),P=0.002]、肾盂积水[55.9%(247/442)与48.8%(252/516),P=0.030]、术后辅助化疗[27.1%(120/442)与14.7%(76/516),P<0.001]、病理分级高级别[89.6%(396/442)与55.6%(287/516),P<0.001]、病理分期≥T2期[79.4%(350 /442)与32.4%(167/516),P<0.001]、淋巴结转移[12.0%(53/442)与1.7%(9/516),P<0.001]、伴或腺样分化[9.5%(42/442)与1.2%(6/516),P<0.001]和LVI[24.4%(108/442)与8.1%(42/516),P<0.0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平坦生长(HR=1.374,95%CI 1.048~1.803,P=0.022)、年龄≥65岁(HR=2.018,95%CI 1.555~2.618,P<0.001)、糖尿病史(HR=1.475,95%CI 1.105~1.968,P=0.008)、伴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HR=1.710,95%CI 1.267~2.306,P<0.001)、病理分级高级别(HR=1.636,95%CI 1.196~2.236,P=0.002)、肿瘤分期≥pT2期(HR=1.526,95%CI 1.155~2.017,P=0.003)、淋巴结转移(HR=1.795,95%CI 1.220~2.639,P=0.003)、伴或腺样分化(HR=1.751,95%CI 1.154~2.658,P=0.008)和切缘阳性(HR=1.978,95%CI 1.259~3.109,P=0.003)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平坦生长(HR=1.374,95%CI 1.048~1.803,P=0.028)、年龄≥65岁(HR=1.800,95%CI 1.339~2.422,P<0.001)、糖尿病史(HR=1.408,95%CI 1.010~1.963,P=0.043)、伴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HR=1.810,95%CI 1.297~2.524,P<0.001)、病理分级高级别(HR=2.176,95%CI 1.470~3.220,P<0.001)、肿瘤分期≥pT2期(HR=1.596,95%CI 1.150~2.214,P=0.005)、淋巴结转移(HR=1.489,95%CI 0.964~2.294,P=0.044)、伴或腺样分化(HR=1.658,95%CI 1.059~2.594,P=0.027)、切缘阳性(HR=1.937,95%CI 1.173~3.198,P=0.010)、肿瘤直径>3 cm(HR=1.407,95%CI 1.076~1.841,P=0.013)和LVI(HR=1.388,95%CI 1.008~1.911,P=0.045)是CS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肿瘤大体形态是影响UTUC患者OS和CSS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平坦肿瘤恶性程度更高、侵袭性更强、预后更差。

  • 标签: 泌尿系肿瘤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 肿瘤形态 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用于检测唾液中乙肝表面抗原的ELISA法,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对ELISA的不同条件样品类型、加样体积和孵育温度及时间进行优化,筛选最佳条件;并采用三种不同的临界值计算方法,判断最佳临界值。结果采用优化后方法,47例血清阳性对应的唾液样品中,44例检测结果为阳性;68例血清阴性对应的唾液样品中,63例检测结果为阴性。血清和唾液样品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比较高,κ指数为0.87。且该方法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达到92.6%和93.6%。结论优化后的ELISA方法在唾液样品的乙肝表面抗原检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唾液 ELIS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单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PTMC)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49例单侧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达芬奇机器人组(试验组,18例)及传统手术组(对照组,31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术中和术后相关指标变化、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手术费用;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4.3±2.0)个比(6.5±3.9)个]、手术时间[198.5 min(166.3 min,228.5 min)比82.0 min(60.0 min,102.0 min)]、术后24 h疼痛评分[3分(3分,4分)比2分(2分,3分)]、术后总引流量[49.0 ml(40.8 ml,56.5 ml)比37.0 ml(29.0 ml,44.0 ml)]、手术费用分别为[3.32万元(3.31万元,3.40万元)比0.52万元(0.42万元,0.59万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出血、脂肪液化、皮下瘀斑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术治疗单侧PTMC安全可靠,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切除术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 传统开放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后血脂代谢水平、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reactive protein to albumin ratio,CAR)对食管根治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预测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行食管根治术的256例食管细胞患者(年龄均>50岁)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患者术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CAR、血红蛋白检验学指标。根据术后是否有吻合口瘘将患者分为吻合口瘘组和非吻合口瘘组。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ROC曲线及Kappa值评估总胆固醇、CAR 对术后吻合口瘘的预测价值。结果吻合口瘘组患者术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8.71±1.90) kg/m2]低于非吻合口瘘组[(20.59±2.88) kg/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01);吻合口瘘组患者的术后总胆固醇[(5.44±1.09) mmol/L]、LDL-C[(3.82±1.15) mmol/L]及CAR[0.64(0.41,0.95)]均高于非吻合口瘘组[(4.54±0.94) mmol/L、(2.92±0.76) mmol/L、0.27(0.13,0.4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值分别为4.84、5.69、5.16;均P<0.001)];吻合口瘘组患者血红蛋白浓度[103.20(84.94,110.48) g/L]低于非吻合口瘘组[107.68(99.20,125.20) 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2,P=0.005)。BMI偏低(OR=0.652,95%CI 0.482~0.882)、术后总胆固醇浓度升高(OR=3.240,95%CI 1.430~7.340)、血红蛋白浓度降低(OR=0.837,95%CI 0.777~0.902)及CAR升高(OR=2.161,95%CI 1.597~2.925)是影响食管细胞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06、0.005、<0.001、<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总胆固醇及CAR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2(95%CI:0.643~0.841,P<0.001)、0.790(95%CI:0.690~0.890,P<0.001),截断值分别为4.915 mmol/L、0.605,灵敏度分别为80.0%、80.0%,特异度分别为82.3%、92.5%,Kappa值分别为0.418、0.625(均P<0.001)。结论食管根治术后总胆固醇、CAR对食管细胞患者术后并发吻合口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CAR预测结果优于总胆固醇。

  • 标签: 食管癌 吻合口瘘 脂质代谢 C反应蛋白 白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