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Stoppa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前柱/前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10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39例髋臼前柱/前壁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7例;年龄21~80岁[(49.6±13.7)岁]。前柱骨折31例,前壁骨折6例,前柱伴前壁骨折2例。22例采用改良Stoppa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A组),17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依照Matta评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标准评定髋关节功能;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3~50个月[(32.4±10.5)个月]。A组手术时间为(152.1±47.5)min,术中出血量为(497.7±160.7)ml,均低于B组的(192.1±58.2)min、(638.2±166.3)ml(P<0.05)。A组骨折Matta评分复位优良率为86%(19/22),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2%(18/22),B组分别为82%(14/17)、77%(13/17)(P均>0.05)。术后A组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例,闭孔神经损伤1例;B组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3/22),B组为29%(5/17)(P>0.05)。结论对于髋臼前柱/前壁骨折,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和髂腹股沟入路钢板内固定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改良Stoppa入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髋臼是典型的杵臼关节,其生理作用为连接躯干和下肢。髋臼是人体力学传导、维持正常活动的重要结构,其位置较深、周围结构复杂。髋臼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造成,发生骨折后对其做出迅速明确的分型诊断及相应处理成为许多创伤骨科医师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髋臼骨折分型方法复杂多样,许多传统分型方法存在难以理解、不能直观反映骨折形态、学习曲线较长和不能决定治疗、指示预后等不足。笔者重点对传统髋臼骨折分型方法进行梳理,对近二十年新提出的分型方法进行总结分析,并参阅相关文献客观阐述其优缺点,以期能加深创伤骨科医师对髋臼骨折的认识。

  • 标签: 髋臼 骨折 分型
  • 简介:摘要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国内的西医知识绝大部分来源于近现代的西方医学,一些医学术语亦沿用至今,骨科关节内及其周围骨折脱位特殊命名较多,绝大部分是以首次发现或者详细描述该骨折特点的医学先贤命名,一些以受伤机制命名,由于认识的不全面,国内骨科医生会产生理解上的困扰。为了充分了解这些骨折的发现史,启发创新思维,我们追本溯源进行了以下综述。

  • 标签: 关节内骨折 脱位 以人名命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0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特征的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确诊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相关信息及影像学资料,按照入院时间分为两组,即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前5年组)和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后5年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Evans分型、合并疾病、住院天数及是否手术治疗。结果共纳入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 125例,男2 664例,女3461例;男、女比例为0.77∶1。高发年龄段男性为70~79岁,女性为80~89岁。前5年组2 314例,男、女比为0.91∶1;后5年组3 811例,男、女比例为0.70∶1。两组性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265,P<0.05)。前5年组高发年龄段为70~80岁(31.9%,739/2 314),后5年组高发年龄段为80~90岁(34.5%,1 313/3 811)。两组70~79岁年龄段性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24,P<0.05)。6 125例患者有明确致伤原因,其中83.9%(5 140/6 125)为跌倒和室内活动损伤致骨折,前5年组跌倒和室内活动损伤致骨折的比例75.4%(1 745/2 314)较后5年组89.1%(3 395/3 811)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63,P<0.05)。共调取3 56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X线或CT检查,其中高发骨折类型为EvansⅡ、Ⅲ型。前5年组Ⅱ型骨折占比最高(38.1%,239/628),后5年组Ⅲ型骨折占比最高(39.5%,1 159/2 932);两组骨折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569,P<0.05)。6 125例骨折中,4 846例合并其他内科疾病,占79.1%。前、后5年组合并内科疾病种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16,P<0.05)。手术治疗患者共5 184例,前5年组为1 925例,后5年组为3 259例;患者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4 d和12 d;四分位数间距均为8 d。两组手术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909,P<0.001)。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特征的变化趋势为女性多于男性,跌倒和室内活动损伤为最常见致伤原因,好发骨折类型为Evans Ⅱ、Ⅲ型,有老龄化趋势,合并内科疾病明显增多,但住院总天数有下降趋势。

  • 标签: 股骨骨折 病例管理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模拟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两种受伤模式,了解和验证胫骨平台Hoffa骨折损伤的力学机制。方法选取下肢膝关节标本10具,男6例,女4例;年龄42~65岁,平均57.4岁。平均分为高处坠落伤组和交通伤组,每组5例,分别模拟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两种受伤模式。试验后,伸直位行膝关节标准正、侧位X线和CT扫描检查,观察是否骨折、骨折的部位和骨折线的走行。结果6例成功模拟出胫骨平台Hoffa骨折,4例未能模拟出,失败原因包括股骨骨折、胫骨平台其他类型骨折。模拟高处坠落伤成功的3例骨折中,骨折线均位于后内侧,分别累及胫骨平台后1/3、2/5和1/2,骨折线与冠状面成角分别为21°、19°和12°,1例在X线片不显示骨折,在CT上显示出后内侧骨折;模拟交通伤成功的3例骨折中,骨折线分别累及胫骨平台后侧1/6、1/4和1/3,骨折线与冠状面成角分别为47°、56°和63°,1例在X线上无明显骨折征象,CT显示冠状面骨折。结论本研究首次证实了高处坠落伤和交通伤均可导致胫骨平台Hoffa骨折,但骨折累及范围和骨折形态有明显差异。X线片不足以完全诊断该类型骨折,提示有明确膝关节屈曲和轴向暴力损伤史者,应常规行CT扫描以减少漏诊和治疗不足的情况发生。

  • 标签: 膝关节 生物力学 标本制备 胫骨平台骨折 Hoffa骨折 受伤机制
  • 简介:摘要胫骨平台Hoffa骨折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胫骨平台冠状面骨折,其中隐匿性骨折所占比例较高,容易漏诊、延误诊治。目前的研究均为个案报道,未能就其发病率、诊断要点、损伤特点、受伤机制等进行系统研究,且常用的分型如AO分型、Schatzker分型、三柱分型和胫骨平台综合分型等均不能涵盖此类型。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3 08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发现13例胫骨平台Hoffa骨折,其中隐匿性骨折占23%。该骨折的受伤机制:膝关节屈曲状态下,经股骨的暴力集中作用于胫骨平台的后半部,膝关节存在瞬间内翻内旋,导致后侧冠状位劈裂骨折。根据累及关节面的位置及骨折移位程度,将该骨折分为三型:Ⅰ型骨折累及胫骨平台关节面<1/4,Ⅱ型骨折累及胫骨平台关节面≥1/4且<1/2,Ⅲ型骨折累及关节面≥1/2。每型骨折均分为三个亚型,其中A型是无移位骨折,B型骨折关节面移位<2 mm,C型骨折关节面移位≥2 mm。根据分型特点,笔者提出了治疗原则。笔者首次系统总结了胫骨平台Hoffa骨折损伤特点和骨折分型,有助于避免漏诊并提高治疗水平。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Hoffa骨折
  • 简介:摘要骨组织作为非均质其各部分的硬度也不相同。本实验中取三具新鲜冰冻标本的骶骨,按Denis分型将骶骨分为Ⅰ、Ⅱ、Ⅲ区,每区三份,行骨硬度测定。旨在通过对骶骨骨硬度的测定明确骶骨骨硬度分布特征,为梯度弹性模量人工骶骨的3D打印、更符合骶骨骨硬度特点的移植物的研发及后续生物力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制作出更符合人类骶骨梯度弹性模量的人工骨及移植物,以有效避免因后期受力不均而造成的人工骨或移植物的断裂、塌陷。

  • 标签: 骶骨 骨折 骨硬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并分析胸椎椎骨T1~T10的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意义。方法3具新鲜尸体标本(62岁男,45岁女性,58岁男性)T1~T10椎骨部分,分为椎体区和附件区。使用高精慢速锯精确切取若干厚约3 mm的标本,并选取11个测量区域,其中皮质骨标为1~9,松质骨标为10和11。应用维氏显微硬度测量仪测量标本表面硬度,记录并分析胸椎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结果胸椎30块椎骨合计测量330个测量区域,每个区域随机选取5个有效压痕硬度值,共获得1 650个测量值。3具尸体标本胸椎段总体皮质骨平均硬度值分别为(30.55±5.44)HV、(29.94±4.86)HV、(29.55±4.36)HV,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80,P=0.009);总体松质骨平均硬度值分别为(27.93±5.61)HV、(28.21±4.96)HV、(27.98±3.94)HV,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91,P=0.913)。3具尸体标本各自的附件区皮质骨与椎体区皮质骨硬度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467、4.750、6.621,均P<0.001);3具尸体标本各自的附件区松质骨硬度值均高于椎体区松质骨硬度值(t=1.785、3.159、3.103,P=0.077、0.002、0.003)。3具尸体标本11个测量区域显微硬度的分布规律相似:皮质骨硬度较高的区域均为椎弓根、椎板和下终板皮质(1、2、7);皮质骨硬度值较低区域均为上终板和外周皮质(6、8、9)。3具尸体标本T1~T10不同节段的显微硬度分布规律相似:硬度值自上而下逐渐加大,其中皮质骨硬度值最大的椎骨均是T8;松质骨硬度最大的椎骨分别是T7、T7、T6。结论上终板和外周皮质骨硬度较小,可以分散负重以保护内在较为脆弱的松质骨,椎体区向后部结构移行的椎弓根区域硬度值最大。胸椎皮质骨硬度高于松质骨,并且不同节段的硬度值自上而下逐渐加大,T6~T8呈现"小高峰"可能与胸椎节段生理解剖形态、自上而下承受肌肉力和身体自身重量的载荷逐步增加有关。

  • 标签: 胸椎 硬度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胫骨髁间棘是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附着的区域,髁间棘骨折是胫骨平台骨折常见的合并损伤。髁间棘骨折的复位愈合情况与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预后密切相关,临床处理需以科学的分型为依据,全面评估关节内损伤情况,有效复位固定骨折,恢复交叉韧带张力和关节面平整。本文对近5年内关于合并胫骨平台骨折的髁间棘骨折的分型、手术和固定方式的最新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膝关节 骨折 综述 髁间棘骨折 分型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经胫前开孔隧道推顶复位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6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应用经胫前开孔骨隧道顶起复位微创治疗的9例胫骨平台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26~63岁,平均38岁;左侧5例,右侧4例。按照Schatzker分型:Ⅱ型7例,Ⅲ型2例;按照胫骨平台骨折综合分型均为Ⅰ型。所有患者在全身麻醉或椎管内麻醉下进行手术,根据骨折线波及的长度,在胫骨结节内下方远端骨折线以远1~2 cm胫骨前内侧面使用环钻建立骨隧道,经骨隧道顶棒复位塌陷骨折,之后选择自身双皮质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棒进行植骨支撑。使用膝关节外侧小切口置入接骨板,术中使用关节镜测量骨折移位程度,记录每位患者的手术时间、胫前切口长度、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40~60 min,平均48.3 min;术中出血量为35~60 mL,平均46.1 mL;透视次数为12~21次,平均为17.4次;复位切口长度为1.6~3.0 cm,平均2.3 cm;固定完成后关节镜检查骨折移位程度为0~2.0 mm,平均0.8 mm;术后15 d膝关节最大活动度125°~140°,平均128.9°。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小腿腓静脉血栓,无术后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胫前开孔骨隧道微创推顶复位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短期效果肯定,但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病例,从而获得更加可靠的研究结论。

  • 标签: 膝关节 外科手术,微创性 骨板 胫骨平台骨折 骨隧道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华北五省市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利用医学影像计算机存档与传输系统和病案查询系统收集华北五省市(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8所医院诊治的成人胫骨平台患者资料。将患者按不同年龄分为14个年龄段:16~19岁为一个年龄段,20~79岁每5岁为一个年龄段,≥80岁为一个年龄段。根据Schatzker分型将患者分成2组:简单骨折组(Ⅰ~Ⅳ型)和复杂骨折组(Ⅴ~Ⅵ型)。比较不同省市间胫骨平台骨折的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特点及骨折的复杂程度。结果共纳入2 845例患者,占同期所有成人骨折的1.8%(2 845/155 971),占胫腓骨骨折的19.5%(2 845/14 569),占膝关节内骨折的29.1%(2 845/9 782)。患者平均年龄为45.5岁,40~44岁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华北五省市男女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岁年龄段的女性患者所占比随着年龄逐渐升高,≥80岁年龄段女性患者达70.0%(21/30),各年龄段男女构成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简单骨折组与复杂骨折组患者在性别和年龄分布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骨折平均年龄上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在简单骨折组与复杂骨折组均以40~44岁为峰顶呈高尖单峰曲线;女性患者在简单骨折组以55~59岁为中心呈单峰分布,在复杂骨折组则以35~39岁和55~59岁为峰顶的矮双峰分布。简单骨折组与复杂骨折组女性患者从40~44岁后其骨折构成比逐渐上升,线性趋势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胫骨平台骨折男性与女性高发年龄均为40~44岁,简单与复杂骨折呈现出不同的性别和年龄分布特点。

  • 标签: 胫骨骨折 性别分布 年龄分布 分型 流行病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在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1)纳入2016年8月—2017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MRI室双侧大腿中下段MRI资料20例40侧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2~59岁,MRI均未见明显异常。扫描范围:自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起,至其上方18.5 cm;扫描层厚5 mm、层间距15 mm,共10个扫描层面(Ⅰ~Ⅹ层面)。应用我院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ACS)测量各扫描层面上前内侧手术入路(预计手术的前进路线)与股动脉之间的最短距离。(2)在1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股骨远端骨折前内侧手术入路内固定物置入过程,同时对该入路涉及解剖层次与结构进行应用解剖观察。结果(1)20例40侧受检者MRI测量:前内侧入路与股动脉之间最短距离测量值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合并统计。分析显示,该间距测量值在Ⅰ~Ⅹ层面的分布规律总体呈中间小两头大、上端小下端大的趋势,其最大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0 cm处(Ⅰ层面)为46.72~49.47(48.02±0.84)mm,其最小处位于股骨内侧髁水平线上方10~10.50 cm范围内(Ⅵ层面)为23.34~25.05(24.35±0.52)mm,手术入路与股动脉间有足够的安全间距。(2)尸体标本模拟手术:股骨远端骨折前内侧手术入路内固定物模拟置入过程顺利,手术操作未侵扰到股血管和股神经及其分支;应用解剖观察证实,该手术入路可沿肌间隙进入,周围解剖层次及结构显露清楚。结论大腿远端前内侧入路应用于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安全可行,这是对传统外侧入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良好补充。

  • 标签: 股骨骨折 磁共振成像 前内侧入路 股动脉 可行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张英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3
  • 出处:《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创伤急救中心,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河北省骨科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石家庄市 050051;中国工程院,北京 100088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