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尿道冲洗降低闭合性球部尿道损伤患者尿道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65例男性闭合性球部尿道损伤合并留置尿管困难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软膀胱镜下导丝法留置导尿及尿道外口护理30例(常规组),行软膀胱镜下导丝法留置尿管及尿道药物冲洗35例(改良组),比较两组拔除尿管后1和6个月尿道狭窄发生率,拔除尿管后6个月扩尿道次数、最大尿流率,留置尿管期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留置尿管。留置尿管期间,改良组尿道外口分泌物量少而稀薄,常规组尿道外口分泌物量多而黏稠。两组拔除尿管后1个月尿道狭窄发生率和留置尿管期间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拔除尿管后6个月尿道狭窄发生率和扩尿道次数明显小于常规组[5.7%(2/35)比26.7%(8/30)和(7.1±1.0)次比(11.4±1.8)次],拔除尿管后6个月最大尿流率明显大于常规组[(19.8 ± 2.9)ml/s比(16.3±2.3)ml/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改良尿道冲洗取材方便,制作容易,有利于尿道分泌物的排出,减轻尿道炎性反应,减少尿道瘢痕形成,降低球部尿道狭窄的发生率。

  • 标签: 尿道疾病 创伤和损伤 尿道狭窄 尿道冲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合磁场(CMF)治疗对骨腱界面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将由中南大学实验动物学部提供的24只成年新西兰雄兔建立髌骨部分切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12只):治疗组术后给予CMF治疗(30 min/d),对照组予以假治疗(设备关机状态)。术后12周收获髌骨-髌腱复合体标本行组织学、影像学和生物力学检测。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CMF治疗能明显促进愈合界面骨、纤维软骨的形成和成熟。影像学检测发现治疗组面积、长度、骨矿化含量、骨密度和骨显微形态学参数等量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拉断实验显示,治疗组的横截面积、拉断负荷、极限强度、拉断能量等力学性能指标[(29.58±4.55) mm2、(229.2±59.4) N、(8.27±1.21) MPa、(0.478±0.149) J]明显高于对照组[(21.25±3.33) mm2、(154.2±40.9) N、(6.57±1.16) MPa、(0.268±0.140) J,t=3.619、2.547、2.484、2.516,P<0.05]。结论CMF治疗能明显促进骨腱界面损伤后修复。

  • 标签: 骨腱界面 组合磁场治疗 生物物理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模拟微重力环境下人HaCaT细胞的热损伤效应。方法取人HaCaT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拟微重力热损伤(SMGTI)组、正常重力热损伤(NGTI)组和正常重力假伤(NGFI)组。NGFI组和NGTI组细胞于培养瓶中常规培养,SMGTI组细胞应用旋转细胞培养系统模拟微重力培养。将SMGTI组和NGTI组细胞置于45 ℃热水中10 min制作热损伤模型,NGFI组细胞置于37 ℃温水中10 min致假伤。伤后12 h,倒置相差电子显微镜下观察3组细胞形态。伤后2、6、12 h,取3组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mRNA表达量,实验重复3次。伤后2、6、12 h,取3组细胞培养上清液,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B-EGF)浓度,实验重复3次。各组各时间点样本数均为3。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伤后12 h,NGFI组细胞形态规则,细胞间排列规则,未见细胞碎片。NGTI组细胞形态较规则,细胞碎片较少,细胞间排列较NGFI组紧密。SMGTI组不规则形态细胞较多,大小不一,可见死亡细胞碎片。(2)NGTI组伤后2 h G1期细胞百分比较NGFI组和SMGTI组明显升高(P<0.05),伤后6、12 h较NGFI组和SMGTI组明显降低(P<0.05)。NGTI组伤后2 h的G2/M期细胞百分比较SMGTI组明显降低(P<0.05),NGTI组伤后6、12 h G2/M期细胞百分比较NGFI组和SMGTI组明显升高(P<0.05)。NGTI组伤后2、6、12 h S期细胞百分比较SMGTI组明显升高(P<0.05),NGTI组伤后2、6 h S期细胞百分比较NGFI组明显降低(P<0.05)。(3)伤后2、6 h,NGTI组细胞HSP70 mRNA表达量为2.50±0.30、3.99±0.35,较NGFI组明显升高(1.14±0.15、0.82±0.27,P<0.05),较SMGTI组明显升高(1.17±0.53、1.65±0.59,P<0.05)。伤后2、6、12 h,SMGTI组细胞MMP-9 mRNA表达量较NGTI组明显升高(Z=-2.319、-2.882、-2.908,P<0.05)。伤后各时间点,NGTI组细胞caspase-3 mRNA表达量与NGFI组、SMGTI组相近(P>0.05)。(4)伤后2、6、12 h,NGTI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EGF浓度较NGFI组明显降低(P<0.01)。伤后2、6 h,SMGTI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EGF浓度较NGTI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模拟微重力条件下热损伤人HaCaT细胞的增殖、分泌功能以及创伤修复相关蛋白表达呈现复杂、多元的变化,这为进一步研究失重条件下损伤修复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失重模拟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热休克蛋白70 HaCaT细胞 热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IL-4在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雄性C57BL/6小鼠24只,周龄8~10周,体重20~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对照组(CON组)、急性肾损伤组(AKI组)、对照组+Anti-IL-4抗体组(CON-A组)和急性肾损伤+Anti-IL-4抗体组(AKI-A组)。AKI-A组和AKI组腹腔注射叶酸250 mg/kg制备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模型,分别于注射叶酸后第3、6、9、12天时腹腔注射Anti-IL-4抗体40 mg/kg和等容量PBS;CON组和CON-A组分别于相应时点腹腔注射等容量PBS和Anti-IL-4抗体。注射叶酸后第14天时,经眼眶采血标本,检测血清BUN和Cr浓度;然后处死小鼠,采用天狼星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结果,测定肾纤维化面积;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肾组织纤维连接蛋白(FN)、胶原蛋白Ⅰ型(Col-Ⅰ)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采用RT-PCR法检测肾组织甘露糖受体(CD206)、精氨酸酶-1(Arg-1)和发现炎症区域1(FIZZ1)表达水平。结果与CON组比较,AKI组血清BUN和Cr浓度升高,肾纤维化面积增加,肾组织FN、Col-Ⅰ、α-SMA和CD206、Arg-1、FIZZ1的mRNA表达上调(P<0.05),CON-A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KI组比较,AKI-A组血清BUN和Cr浓度降低,肾纤维化面积减少,肾组织FN、Col-Ⅰ、α-SMA和CD206、Arg-1、FIZZ1的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IL-4参与了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的过程,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巨噬细胞M2极化有关。

  • 标签: 白细胞介素4 急性肾损伤 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逐步硬膜减张法(GDD)治疗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8年10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78例重型TB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23例;年龄15~68岁,平均38.2岁。38例采用GDD治疗(GDD组):先在血肿较多区域开窗清除血肿,再逐步清除未开窗区域血肿,最后在覆盖硬脑膜补片后剪开硬膜"连接带"并快速关颅。40例采用快速敞开硬膜法(FOD)治疗(FOD组)。比较两组术中脑膨出率,术毕当时、24 h、72 h及7 d的颅内压,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患者(除死亡26例外)均获随访3~14个月,平均8个月。GDD组术中均未出现脑膨出,FOD组术中出现脑膨出8例(P<0.05)。术毕当时、24 h、72 h及7 d,GDD组颅内压[(18.4±3.6)mmHg、(20.4±4.0)mmHg、(27.7±4.6)mmHg、(28.3±4.5)mmHg]与FOD组[(19.1±3.4)mmHg、(20.9±3.9)mmHg、(27.0±3.5)mmHg、(27.6±3.4)mmH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发生率比较[GDD组16%(6/38),FOD组(除术中脑膨出8例)16%(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比较,GDD组良好率[61%(23/28)]较FOD组[28%(11/40)]高,GDD组病死率[21%(8/38)]较FOD组[45%(18/40)]低(P<0.05);中重残及植物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型TBI患者,相对于FOD,GDD治疗可更有效降低术中脑膨出发生率,对改善患者预后和降低病死率更有优势。

  • 标签: 颅脑损伤 脑膜膨出 硬膜 减张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微创结合开放手术对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自2018年8月之2020年8月于湖北省中医院接收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数据表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结论:在临床上针对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微创手术联合开放手术治疗更有利于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微创 开放手术 胫骨平台骨折 半月板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