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老年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误诊病例。患者女,84岁,因“咽痛、咽部不适1个月”以“扁桃体周围脓肿(右)”收入院。入院前于外院给予抗感染治疗1个月,症状无改善。入院后予抗感染治疗,同时行诊断性穿刺,“脓腔”内抽出空气和血液,未抽出脓液。进一步行口咽CT、增强MR检查,考虑为恶性肿瘤,且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在局麻下行B超引导下颈部淋巴结穿刺活检,病理示弥漫大B细胞淋巴。转入血液科进行分期后行化疗,6周期化疗结束复查未发现肿瘤残留。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原发于颈部的神经母细胞(neuroblastoma,NB)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手术切除范围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4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颈部NB治疗患儿的临床特征,并根据临床分期分组不同采用个体化诊疗方案,分为肿瘤部分切除组与肿瘤全部切除组,比较2组患儿的无事件生存率和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共收集符合入组标准患者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1~81个月,中位年龄11个月。29例(90.6%)患儿临床表现为颈部无痛性包块。肿瘤原发灶直径为(5.12±1.43)cm,25例(78.1%)灶位于咽旁间隙,7例(21.9%)位于颈根部。所有患儿均无MYCN基因扩增。国际NB分期系统(INSS)1期15例(46.9%),2B期11例(34.3%),3期3例(9.4%),4期3例(9.4%)。儿童肿瘤协作组(COG)危险度分组低危组12例(37.5%),中危组17例(53.1%),高危组3例(9.4%)。所有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Horner综合征者13例次(40.6%),肺炎9例次(28.1%),吞咽功能障碍8例次(25.0%),单侧声带麻痹4例次(12.5%)。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36.5个月(0.5~75个月),总生存率为96.4%,无事件生存率为78.1%。肿瘤部分切除组与肿瘤全部切除组之间的无事件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比85.2%,χ²=6.71,P=0.010),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比96.3%,χ²=0.19,P=0.667)。结论原发于颈部的NB起病年龄较小,多为低、中危组,规范治疗预后较好。推荐对儿童颈部NB采用最小破坏性的手术方法,即在保留重要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但不应为了追求肿瘤完全切除而牺牲重要结构。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头颈部肿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影像组学在预测唾液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方法对北京大学口腔医学68例唾液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随机分为训练组(40例)、验证组(14例)和测试组(14例)。从PET图像中半自动勾画肿瘤原发病灶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经过特征筛选和降维,构建人工神经网络(ANN)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对模型预测性能进行评价,采用Delong检验对各模型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基于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AUC为0.88(95%CI:0.78~0.95),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92.3%,准确度为88.2%。结合PET/CT报告的淋巴结状态(cN)和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联合模型的AUC为0.97(95%CI:0.89~0.99),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7.1%。Delong检验显示联合模型与cN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7,P<0.05),影像组学模型与c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原发肿瘤18F-FDG PET/CT影像组学与PET/CT报告的淋巴结状态相结合,构建的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唾液腺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

  • 标签: 唾液腺肿瘤 影像组学 PET/CT 淋巴结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壬基酚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活性及跨膜G蛋白偶联雌激素膜受体30(GPR30)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人结肠癌SW480细胞,采用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检测以及基因和蛋白检测实验,分析壬基酚影响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凋亡以及GPR30表达的情况。细胞分组:SW480细胞加入培养基设为对照组,加入培养基+1×10‒8 mol/L雌二醇设为雌二醇组,加入培养基+1×10-8 mol/L壬基酚设为壬基酚组,加入培养基+1×10-8 mol/L壬基酚+1×10-7 mol/L GPR30特异性拮抗剂G15设为壬基酚+G15组。观察指标:(1)4组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指数。(2)4组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周期占比。(3)4组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凋亡指数。(4)4组人结肠癌SW480细胞GPR30信使RNA(mRNA)表达情况。(5)4组人结肠癌SW480细胞GPR30蛋白表达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检验。结果(1)4组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指数。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雌二醇组、壬基酚组、壬基酚+G15组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指数分别为100.00±0.00、89.19±4.86、148.96±6.04、120.40±3.39,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45,P<0.05);壬基酚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二醇组、壬基酚+G15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4组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周期占比。细胞周期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雌二醇组、壬基酚组、壬基酚+G15组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S期细胞占比分别为39.96%±2.02%、36.67%±0.62%、43.85%±1.02%、38.29%±1.42%,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8,P<0.05);雌二醇组、壬基酚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壬基酚+G15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组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凋亡指数。细胞凋亡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雌二醇组、壬基酚组、壬基酚+G15组人结肠癌SW480细胞的凋亡指数分别为1.67±0.18、4.80±0.31、0.75±0.11、2.20±0.19,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79,P<0.05);雌二醇组、壬基酚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壬基酚+G15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组人结肠癌SW480细胞GPR30 mRNA表达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雌二醇组、壬基酚组、壬基酚+G15组人结肠癌SW480细胞GPR30 mRNA相对表达率分别为1.00±0.00、0.86±0.05、1.89±0.27、0.64±0.12,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61,P<0.05);壬基酚组、壬基酚+G15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二醇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4组人结肠癌SW480细胞GPR30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雌二醇组、壬基酚组、壬基酚+G15组人结肠癌SW480细胞GPR30蛋白相对表达率分别为1.83±0.16、1.68±0.15、3.10±0.30、1.26±0.11,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05,P<0.05);壬基酚组、壬基酚+G15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二醇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壬基酚可增加人结肠癌SW480细胞增殖指数与S期细胞占比,降低细胞凋亡指数,并促进GPR30 mRNA和蛋白表达。

  • 标签: 结肠肿瘤 雌激素 壬基酚 受体 跨膜G蛋白偶联雌激素膜受体30 增殖 细胞周期 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