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对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疫苗作为防范疾病的重要措施以成为研究热点。大范围传染疾病的发生更加使人们对疫苗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关注。疫苗的安全接种问题关系到人们生命及国家的安危,探讨如何规范疫苗接种的相关工作,对提高疫苗接种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疫苗 安全性评价 规范接种
  • 简介:【摘要】目的:儿童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是基层人员在卫生安全方面的工作重点,且在基层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中势必会和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打交道。因而本文将从基层工作人员的角度出发,通过基层工作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过程中存在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方法:从人员流动数量较大的区域随机选择流动儿童88例,这些流动儿童普遍出生于2017年5月—2019年4月。通过调查以及数据分析,知晓这88例儿童的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并对此情况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中的影响因素。结果:在88例流动儿童中,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均高于9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基层工作 流动儿童 免疫规划 疫苗接种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孔源视网膜脱离(RRD)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黄斑区微结构改变及其与BCVA的相关。方法回顾临床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RRD患者79例79只眼纳入研究。根据视网膜脱离范围是否累及黄斑区将患眼分为累及黄斑组、未累及黄斑组,分别为51、28只眼。对侧健康眼设为正常对照组。患者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标准23G PPV联合硅油填充手术。首次PPV后视网膜解剖复位。手术前及硅油取出手术后3个月,行BCVA、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采用OCTA仪测量黄斑区视网膜浅层FAZ面积,同时观察黄斑前膜、黄斑水肿、视网膜下液、椭圆体带和外界膜完整等黄斑区微结构改变。FAZ面积和BCVA的相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黄斑区微结构改变与BCVA的相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硅油取出手术后3个月,累及黄斑组、未累及黄斑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FAZ面积分别为(0.447±0.041)、(0.409±0.034)、(0.335±0.027)mm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累及黄斑组、未累及黄斑组患眼FAZ面积均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4.148,P<0.05)。累及黄斑组、未累及黄斑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800±0.180、0.386±0.160;椭圆体带断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77 ,P=0.006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FAZ面积、椭圆体带断裂发生率与手术后BCVA呈正相关(r=0.329、0.290,P=0.003、0.010 )。结论RRD患眼手术后FAZ面积扩大;FAZ面积、椭圆体带断裂与手术后BCVA呈正相关。

  • 标签: 视网膜脱离/外科学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累及黄斑的孔源视网膜脱离(RRD)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PPV)后视物变形程度(M)及其与黄斑微结构改变的相关。方法回顾临床研究。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检查确诊的累及黄斑RRD患者57例57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标准23G PPV。首次PPV后视网膜解剖复位。PPV前及手术后1、6、12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 )、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视物变形、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仪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 ),同时记录黄斑区微结构改变包括是否存在黄斑前膜(ERM )、黄斑囊样水肿(CME)、视网膜下液(SRF)以及椭圆体带(EZ)和外界膜(ELM)的完整。应用M-chart表进行M检查。分析手术前后BCVA、M值变化及与黄斑区微结构改变之间的相关。BCVA和M值之间的相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黄斑区微结构改变与BCVA、M值的相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手术前及手术后1、6、12个月,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1.15±0.43、0.62±0.17、0.39±0.18、0.34±0.13,患眼手术后视力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731 ,P=0.000 );平均CRT分别为(476.0±104.1)、(299.8±29.9)、(272.2±17.8)、(261.0±19.3)μm,手术后CRT均较手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518,P=0.000 )。手术后1、6、12个月,患眼平均M值分别为0.62±0.54、0.43±0.41、0.32±0.36;不同时间平均M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68,P=0.020 )。手术后,存在黄斑区微结构异常48只眼(84.2%,48/57 ),包括EZ和ELM完整中断、SRF、CME、ERM。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M值与手术前BCVA、CRT、SRF高度呈明显正相关(r/rs=0.672、0.385、0.932,P<0.05 );与手术后BCVA (r/rs=0.503)、EZ和ELM完整(r/rs=0.497、0.472)、SRF (r/rs=0.416)、CME (r/rs=0.821)、ERM (r/rs=0.632)无相关(P>0.05)。结论累及黄斑的RRD PPV后BCVA明显提高,M逐渐减轻;手术后M值与手术前BCVA、CRT、SRF高度相关。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视觉障碍 黄斑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累及黄斑的孔源视网膜脱离(RRD)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对预防黄斑前膜(ERM)形成和视力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累及黄斑的RRD患者74例74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切割术及硅油眼内填充,且术后视网膜均成功复位。根据玻璃体切割术中是否行ILM剥除,将患者分为ILM未剥除组36例36眼和ILM剥除组38例38眼;所有受检者均于玻璃体切割术后3~5个月行硅油取出术。分别于术前及硅油取出术后1、6和12个月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术后1个月,2个组患眼中均未发现ERM;术后6个月,ILM未剥除组中3眼形成ERM,占8.33%,ILM剥除组2眼出现ERM,占5.26%,2个组ERM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7);术后12个月,ILM未剥除组中共9眼出现ERM,占25.00%,ILM剥除组中共4眼出现ERM,占10.53%,2个组ERM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4,P=0.102)。2个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1.692,P<0.001);各组内术后1、6、12个月BCVA均明显优于术前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间BCVA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0.117,P=0.773)。OCT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时ILM未剥除组中椭圆体带完整者25眼,占77.78%,ILM剥除组椭圆体带完整者30眼,占78.95%,2个组间椭圆体带完整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5,P=0.350)。结论与单纯玻璃体切割术比较,累及黄斑的RRD患者玻璃体切割术中联合ILM剥除不能预防术后ERM的发生,对患者的视力预后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视网膜脱离,孔源性/手术 黄斑前膜 视力 内界膜剥除 椭圆体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