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减阈疼痛护理对痔疮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及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该院接受痔疮手术治疗的患者96例,随机等分成研究组和常规组。常规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于常规组的基础上增用减阈疼痛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疼痛情况,创面愈合情况,术后1 d、2 d水肿情况,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术后1 d、2 d以及术后最高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出院前创面评分、创面愈合时间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术后1 d、2 d水肿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均低于常规组,而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减阈疼痛护理可显著减轻痔疮手术患者的术后疼痛,同时促进创面的愈合,改善水肿状况,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痔疮手术 术后疼痛 创面愈合 减阈疼痛护理 水肿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药物预防和治疗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肌无力(ICU-AW)的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Cochrane图书馆、科学网(Web of Scienc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等数据库,从建库至2019年5月30日发布的有关药物预防和治疗ICU-AW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干预组采用药物预防或治疗ICU-AW;对照组采用其他康复手段进行预防或治疗。由2名研究者独立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仅纳入1项研究时只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项RCT,纳入患者中干预组1 865例,对照组1 894例。质量评价结果显示,4项研究为A级,7项研究为B级,说明纳入文献整体质量较高。Meta分析合并结果显示,强化胰岛素治疗可以预防ICU-AW的发生〔相对危险度(RR)=0.761,95%可信区间(95%CI)为0.662~0.876,P=0.000〕,但会减少苯丙氨酸损失(nmol·100 mL-1·min-1:-3±3比-11±3,P<0.05)和谷氨酰胺摄取(nmol·100 mL-1·min-1:-97±22比-51±13,P<0.05);生长激素、谷氨酰胺、右美托咪定、新斯的明、氧甲氢龙和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在预防及治疗ICU-AW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并未显示出明显优势。结论强化胰岛素治疗能预防ICU患者发生ICU-AW,但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生长激素、谷氨酰胺、右美托咪定、新斯的明、氧甲氢龙和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在预防及治疗ICU-AW方面未见明显优势,目前尚无药物被推荐用于预防和治疗ICU-AW。

  • 标签: 药物 重症监护病房获得性肌无力 随机对照试验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SC-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慢性CSC-CNV的13例14眼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0.05 ml/0.5 mg康柏西普治疗,采用1+按需治疗(PRN)方案,观察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变化。结果6个月随访期内,患眼平均注射次数为(1.93±0.83)次,所有CSC继发的CNV均未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前,首次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BCVA分别为0.51±0.32、0.43±0.34、0.36±0.35、0.31±0.28、0.27±0.29和0.26±0.30,CMT值分别为(299.07±132.90)、(216.50±70.94)、(203.00±61.87)、(234.29±95.70)、(194.21±46.46)和(207.43±55.46)μm,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225、3.768,均P<0.05);注射后各时间点BCVA均明显优于注射前,CMT值均明显低于注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随访期间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慢性CSC-CNV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在短期内降低CMT、提高BCVA,安全性较好。

  • 标签: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康柏西普 最佳矫正视力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部成像(EDI-OCT)观察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5年9月至2018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接受半剂量PDT治疗的急性CSC患者100例10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49.63±7.97)岁;平均病程(2.19±0.71 )个月。所有患者均行BCVA、EDI-OCT、FFA、ICGA等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并换算为logMAR视力记录。患眼治疗前平均logMAR BCVA为0.29±0.19,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为(370.59±134.98)μm,平均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为(366.93±86.95)μm。所有患者均行半剂量PDT治疗。对比观察患眼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和1、3、6个月的BCVA、CMT、SFCT、视网膜下积液(SRF)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治疗6个月后BCVA与基线BCVA、CMT、SFC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6个月,98只眼SRF完全吸收,有效率98.0%。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周和1、3、6个月,患眼BCVA明显提高(F=66.493 ,P<0.001),CMT和SFCT明显降低(F=134.625、30.394,P<0.001、<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6个月BCVA与基线BCVA呈正相关(r=0.529,P<0.001 ),与CMT、SFCT无明显相关性。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半剂量PDT治疗急性CSC短期内能有效提高患眼BCVA,EDI-OCT可观察到患眼治疗后CMT、SFCT明显降低,SRF吸收。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治疗 光化学疗法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