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留守儿童络成瘾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家庭、学校、互联网平台承担好各自的职责,各方形成合力,使留守儿童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养成科学的上网习惯。

  • 标签: 留守儿童 网络成瘾 现象 策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炎症性肠病(IBD)的皮肤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病房收治的IBD患儿的皮肤表现。结果纳入IBD患儿50例,其中27例克罗恩病,23例溃疡性结肠炎(UC)。25例(50%)患儿有皮肤表现,特异性皮肤表现和相关性皮肤表现各11例(各占22%)。特异性皮肤表现包括2例肛周皮肤克罗恩病、9例肛瘘和/或肛周脓肿;相关性皮肤表现包括5例结节性红斑、3例阿弗他口炎、1例银屑病、1例结节性多动脉炎、1例过敏性紫癜。与UC组相比,克罗恩病组更易出现特异性皮肤表现和相关性皮肤表现,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7例克罗恩病患儿中,19例(70%)有1种或以上皮肤表现,其中2例先后出现4种不同皮肤表现。1例克罗恩病和1例UC患儿不同时期出现过3种不同皮肤表现。有皮肤表现的患儿粪便钙卫蛋白均升高,无皮肤表现患儿中12例(48%)粪便钙卫蛋白升高。5例患儿在生物制剂调整剂量(1例)或转换(4例)后皮损好转或消退。结论半数IBD患儿有皮肤表现,克罗恩病患儿更易出现特异性和相关性皮肤表现。同一患儿不同时期可伴有不同皮肤表现。多学科团队协作有利于该病的整体控制。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结肠炎,溃疡性 Crohn病 儿童 皮肤表现 病理过程 钙卫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7岁儿童功能性便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日至2019年9月20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就诊的2~7岁功能性便秘儿童及同期同年龄健康对照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研究对象收集一般情况、排便情况及可能影响便秘产生的因素,包括0.5岁内抗生素使用、乳儿期喂养情况、饮食偏好、运动、过敏相关病史、父母病史、家庭收入、主要看护人等信息,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功能性便秘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203例,其中便秘组儿童81例,健康对照组122例。粪便粗大、粪便干结、排便疼痛和排便次数减少是功能性便秘最常见的症状。添加辅食及上幼儿园是该年龄段儿童出现功能性便秘最常见的诱因。单因素分析发现,6月龄内应用抗生素史、挑食偏食习惯、运动量及变应性疾病、便秘相关家族史及父亲变应性疾病背景、主要看护人是否为父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有变应性疾病病史(OR=2.302,95%CI:1.109~4.780)、0.5岁内应用抗生素(OR=2.300,95%CI:1.053~5.022)、父母有便秘病史(OR=2.151,95%CI:1.106~4.128)及偏好主食的饮食习惯(OR=3.526,95%CI:1.402~8.867)是2~7岁儿童发生功能性便秘的影响因素。结论父母有便秘病史、父亲有变应性疾病病史及偏好主食的饮食习惯可能是功能性便秘发生的影响因素。

  • 标签: 功能性便秘 影响因素 儿童
  • 简介:诗中所说的"星星的孩子"就是儿童孤独症患者.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外表清秀、漂亮,但他们似乎对外面的一切漠不关心,终日沉浸在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封闭的世界里,不主动与人交往,游离于主流社会生活之外.

  • 标签: 幼儿教育 孤独症儿童 教学方法 爱心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后留观时间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选取我国6个省份(山东省、广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内蒙古自治区和辽宁省)12个县(区)34个预防接种门诊,采用分阶段抽样方法招募预防接种0~3岁儿童家长,开展问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后留观时间的相关因素。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招募0~3岁儿童家长3 292名,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为3 178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后正确留观时间≥30 min的比例为87.85%(2 792/3 1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后留观时间的主要因素分别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正确告知家长留观时间≥30 min(OR=31.622,95%CI:19.847~50.384)、家长职业为医护人员(OR=2.779,95%CI:1.505~5.133)、参加预防接种宣传教育活动(OR=1.986,95%CI:1.438~2.743)、家长年龄≥35岁(OR=1.900,95%CI:1.215~2.971)、胎次为第1胎(OR=1.663,95%CI:1.282~2.156)、家庭人均年收入为8 000~元(OR=1.646,95%CI:1.168~2.319)、儿童年龄为0~12月龄(OR=1.646,95%CI:1.203~2.252)和13~24月龄(OR=1.506,95%CI:1.064~2.133)、信任预防接种工作人员的预防接种建议(OR=1.481,95%CI:1.067~2.055)。结论儿童家长预防接种后正确留观时间≥30 min的比例较高。预防接种工作人员正确告知家长留观时间的影响最大。

  • 标签: 疫苗接种 留观时间 相关因素 儿童家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细胞参数对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VVS)的预测价值。方法病例对照研究。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晕厥专科门诊就诊或住院、以不明原因晕厥或晕厥先兆为主诉、经直立倾斜试验确诊为VVS的患儿111例为VVS组;收集同期在该院儿童保健专科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儿童111名为对照组;采用t检验和U检验比较两组间血细胞参数,利用多变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VVS发病的独立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细胞参数对诊断VVS的预测价值。结果VVS组与对照组性别构成比一致(男女均为51比60例),VVS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11.0(8.0,12.5)比8.0(7.0,11.0)岁,Z=4.39,P<0.001]。VVS组白细胞计数(WBC)[6.0(5.3,7.1)×109比8.6(6.7,10.1)×109/L,Z=-7.96,P<0.001]、淋巴细胞计数(LY)[2.3(1.9,2.7)×109比4.0(2.8,6.3)×109/L,Z=-8.49,P<0.001]和淋巴细胞比值[0.39(0.33,0.44)比 0.52(0.37,0.69),Z=-5.59,P<0.001]、单核细胞计数[0.3(0.3,0.4)×109比0.4(0.3,0.6)×109/L,Z=-6.19,P<0.001]、嗜酸粒细胞计数[0.1(0.1,0.2)×109比0.2(0.2,0.4)×109/L,Z=-5.75,P<0.00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328±12)比(333±11)g/L,t=-3.27,P<0.001]、血小板计数[263(235,313)×109比341(295,409)×109/L,Z=-2.69,P<0.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中性粒细胞比值[0.53(0.48,0.58)比0.37(0.22,0.54),Z=5.86,P<0.001]、红细胞压积(0.39±0.04比0.37±0.04,t=2.75,P=0.006)、平均红细胞体积(MCV)[85(82,88)比 81(78,84)fl,Z=5.56,P<0.00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8(27,29)比 27(26,28)pg,Z=3.39,P=0.001]、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39(37,41)比 37(36,40)fl,Z=4.02,P<0.001]和平均血小板体积[11(10,11)比10(9,11)fl,Z=2.81,P=0.0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校准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后,LY(OR=0.42,95%CI 0.29~0.62,P<0.001)、WBC(OR=0.75,95%CI 0.59~0.95,P=0.015)、MCHC(OR=0.94,95%CI 0.91~0.97,P<0.001)与VVS呈显著负相关,而MCV与VVS呈显著正相关(OR=1.08,95%CI 1.01~1.15,P=0.021)。ROC曲线显示联合运用LY、WBC、MCV和MCHC对VVS诊断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8,灵敏度0.80,特异度0.83,约登指数0.63。结论VVS患儿血细胞相关参数发生变化;在临床以晕厥或晕厥先兆为表现的患儿中,LY、WBC、MCHC、MCV指标联合预测可以作为辅助VVS的诊断参考。

  • 标签: 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 儿童 血细胞计数 预测
  • 简介: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地下水监测成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研究基于对污染源变化情况的分析,旨在优化地下水监测的设计,以提高监测效果。通过采集现有的水质数据和监测井布设情况,并结合污染扩散模型,使用优化算法确定最佳的监测井布设方案。研究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后的地下水监测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反映地下水的污染状况,为环境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 标签: 污染源 地下水监测网 优化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儿童言语感知和空间听觉能力发育规律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31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儿童,男16例、女15例,年龄(2.3±1.2)岁(x¯±s,下同),分别在术前、开机6个月以及开机12个月,应用普通话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普通话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AIS)和普通话早期言语感知测试(Mandarin Early Speech Perception test,MESP)评估听觉能力和言语感知能力发展,应用言语空间听觉质量量表父母版问卷(Speech,Spatial,and Other Qualities of Hearing Scale for Parents,SSQ-P)评估空间听觉能力的发展。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开机时间延长,31例人工耳蜗植入儿童IT-MAIS/MAIS、MESP得分率持续提高,术前、开机6个月及开机12个月三个时间节点的得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SSQ-P(Speech)和SSQ-P(Spatial)得分:术前分别为(0.9±0.2)、(0.8±0.3)分,开机6个月为(4.6±0.2)、(2.6±0.3)分,开机12个月为(6.2±0.2)、(6.3±0.3)分,两项得分在术前、开机6个月、开机12个月三个时间节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SSQ-P(Spatial)从术前至开机12个月的增长率为675.3%、开机6个月至12个月期间的增长率为140.6%,明显高于IT-MAIS/MAIS、LV-MESP及SSQ-P(Speech)的增长率。CI开机后12个月,SSQ-P(Speech)得分与SSQ-P(Spatial)得分呈中度相关(r=0.465,P=0.008)。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儿童随开机时间延长,其听能、言语感知能力、空间听觉能力均呈现持续性显著进步。开机12个月时空间听觉能力增长率大于言语感知能力,且空间听觉能力在人工耳蜗开机6个月后仍呈现快速发育特点。

  • 标签: 耳蜗植入术 言语知觉 空间听觉 儿童,学龄前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与学龄前儿童含糖饮料消费的关联。方法于2018年6月对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辖区幼儿园进行等比例分层整群抽样,将15所幼儿园的所有学龄前儿童纳入研究。采用自制问卷对学龄前儿童父(母)进行调查,获取学龄前儿童及父(母)基本信息、学龄前儿童含糖饮料的消费情况和父(母)对含糖饮料的认知情况,最终将3 217名学龄前儿童的调查结果纳入分析。采用广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学龄前儿童消费含糖饮料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及父(母)含糖饮料认知的中介效应。采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估算中介效应的大小。结果3 217名学龄前儿童的年龄为(4.23±0.67)岁,其中男生占52.60%(1 692名),学龄前儿童中消费含糖饮料者占77.62%(2 497名)。3 217名学龄前儿童父(母)中,父亲和母亲分别占24.90%(801名)和75.10%(2 416名),社会经济地位得分的M(P25,P75)分别为66.7(62.5,69.5)和69.5(64.6,71.4)分;父(母)中主动了解孩子含糖饮料消费情况、对限制学龄前儿童消费含糖饮料缺乏信心和购买食物前阅读营养标签的占比分别为74.08%(2 383名)、82.90%(2 667名)和36.24%(1 166名)。广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学龄前儿童性别、年龄,以及学龄前儿童和父(母)体重指数后,学龄前儿童含糖饮料消费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得分呈负相关[路径系数(95% CI):-4.69×10-2(-6.56×10-2,-2.69×10-2)]。父(母)对含糖饮料认知的中介效应可解释总效应的48.71%[路径系数(95% CI):-2.28×10-2(-3.54×10-2,-1.10×10-2)]。结论学龄前儿童含糖饮料消费与父(母)社会经济地位负相关,父(母)对含糖饮料的认知发挥了中介效应。

  • 标签: 儿童 学龄前 饮料 膳食蔗糖 社会阶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服务的总体满意率,以及接受预防接种服务额外消耗时间对其满意率的影响。方法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对0~3岁儿童家长基本情况、接受预防接种服务额外消耗时间以及对预防接种服务的总体满意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共3 178名儿童家长纳入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儿童家长接受预防接种服务额外消耗时间对总体满意率的影响。结果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服务的总体满意率为92.32%。儿童家长从家到预防接种门诊时间M(P25,P75)为10.00(10.00,20.00)min,办理预约登记等候时间M(P25,P75)为10.00(5.00,15.00)min,等待进行注射疫苗时间M(P25,P75)为5.00(3.00,10.00)min,额外消耗总时间M(P25,P75)为30.00(20.00,45.00)min。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相关因素后,有利于提高儿童家长总体满意率的额外消耗时间因素依次为办理预约登记等候时间(4~ min组与8~min组相比,OR=1.863,95%CI:1.307~2.657)、等待进行注射疫苗时间(<4、4~min组与8~min组相比,OR=1.529,95%CI:1.102~2.120;OR=1.534,95%CI:1.104~2.130)、额外消耗总时间(15~ min组与30~min组相比:OR=1.470,95%CI:1.094~1.976)。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显示,儿童家长办理预约登记等候时间(非线性检验χ2=13.18,P=0.001)、等待进行注射疫苗时间(非线性检验χ2=13.50,P=0.001)以及额外消耗总时间(非线性检验χ2=9.38,P=0.009)与总体满意情况的关联强度呈非线性的倒“V”形剂量反应关系。结论儿童家长办理预约登记等待时间、等待进行注射疫苗的时间和接受预防接种服务额外消耗总时间影响总体满意率。其中,办理预约登记等待时间的影响最大,且该环节等待时间较长,建议预防接种门诊利用信息化技术(如建立微信公众号、APP等)开展分时段预约,并控制单位时间服务人数,对预防接种人群进行有效分流。

  • 标签: 预防接种 额外消耗时间 总体满意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立不耐受儿童和青少年直立倾斜试验(HUTT)反应类型与多种维生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因晕厥、头晕、头痛、胸闷等直立不耐受症状为主诉,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就诊的儿童和青少年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龄5~14(10.5±2.0)岁],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根据HUTT结果分为HUTT阴性组和HUTT阳性组,比较2组患儿血清维生素A1、B1、B2、B6、B9、B12、C、E水平。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HUTT阴性组32例(男18例,女14例),HUTT阳性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其中血管迷走性晕厥28例,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5例。HUTT阴性组和HUTT阳性组年龄、男女比例和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HUTT阳性组维生素B1水平显著低于HUTT阴性组[(77.43±16.70) nmol/L比(88.56±18.98) nmol/L,t=-2.513,P<0.05],2组维生素A1、B2、B6、B9、B12、C、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HUTT阳性患儿存在维生素B1水平相对不足,提示维生素B1缺乏可能参与儿童和青少年神经介导性晕厥的发生。

  • 标签: 直立不耐受 直立倾斜试验 维生素 儿童 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