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1例弥漫肺泡出血的钩端螺旋体病例,展示了该病影像上从少量出血到大量出血,直至病变吸收消散的动态演变过程,简述重型钩端螺旋体肺出血综合征(SPFL)的发病、影像及治疗,分析并总结了疾病的诊断思路,为诊断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症状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4例2019年1—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采用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的症状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回顾观察血管再通的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短期随访结果。结果24例患者中,20例(83.3%)血管成功再通,其中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TICI)2b级者6例,3级者14例;4例(16.7%)血管再通失败。共6例(25.0%)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20例血管再通成功的患者中,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高灌注脑出血1例,3例患者均行保守治疗,术后2周内出血均吸收,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例患者血管再通成功后突发心脏骤停死亡。4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血管破裂1例,血管夹层1例。23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5.0±1.3)个月(3~6个月)。20例血管再通成功的患者中,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再通血管再次闭塞,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再发;其余患者无缺血症状再发,但影像学证实与术后即刻比较,1例血管狭窄率为42%,4例血管狭窄率≤10%。4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脑缺血症状均再发。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采用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症状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是可行的,相对安全;在短期内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有再闭塞的风险;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大脑中动脉 慢性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观察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症状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4例2019年1—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治疗中心采用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的症状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回顾观察血管再通的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短期随访结果。结果24例患者中,20例(83.3%)血管成功再通,其中脑梗死溶栓治疗分级(TICI)2b级者6例,3级者14例;4例(16.7%)血管再通失败。共6例(25.0%)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20例血管再通成功的患者中,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高灌注脑出血1例,3例患者均行保守治疗,术后2周内出血均吸收,未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例患者血管再通成功后突发心脏骤停死亡。4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中,血管破裂1例,血管夹层1例。23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5.0±1.3)个月(3~6个月)。20例血管再通成功的患者中,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再通血管再次闭塞,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再发;其余患者无缺血症状再发,但影像学证实与术后即刻比较,1例血管狭窄率为42%,4例血管狭窄率≤10%。4例血管再通失败的患者脑缺血症状均再发。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采用血管内再通术治疗症状慢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是可行的,相对安全;在短期内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有再闭塞的风险;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大脑中动脉 慢性 血管内再通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胃癌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易发非治愈切除的内镜下特征,并尝试以此构建一项非治愈切除危险度的评估工具以量化非治愈切除风险。方法2006年8月—2019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病理为早期胃癌的378处病变纳入病例对照研究。其中78处(20.6%)为非治愈切除纳入观察组,剩余300处治愈切除病变中按操作年份相差±1年以1∶3的比例匹配纳入对照组(共234处)。采用单因素联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寻非治愈切除易发因素,将最小β系数对应的独立危险因素赋1分,其余因素按其β系数与该最小β系数的比值进行赋分,以此建立非治愈切除预测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观察各评分段的非治愈切除率。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变直径、位置、发红、溃疡或溃疡瘢痕、皱襞中断、皱襞纠集和超声内镜提示浸润深度与早期胃癌病变非治愈切除相关(P<0.05),而接触或自发出血可能与非治愈切除相关(P=0.068)。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US提示累及黏膜下层(VS局限于黏膜内:β=0.901,P=0.011,OR=2.46,95%CI:1.23~4.92)、病变直径3~<5 cm(VS <3 cm:β=0.723,P=0.038,OR=2.06,95%CI:1.04~4.09)、病变直径≥5 cm(VS <3 cm:β=2.078,P=0.003,OR=7.99,95%CI:2.02~31.66)、病变位于胃上1/3(VS胃下1/3:β=1.540,P<0.001,OR=4.66,95%CI:2.30~9.45)、有皱襞中断(β=2.287,P=0.008,OR=1.93,95%CI:0.95~3.93)均是早期胃癌病变发生非治愈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因素直径3~<5 cm赋1分,超声内镜提示累及SM层赋1分,病变位于胃上1/3赋2分,直径≥5 cm和有皱襞中断各赋3分,其他因素均赋0分,再对完整的378处病变进行分析后发现,评分≥2分时病变发生非治愈切除的概率达41.9%(37/93),约是评分0分时[11.5%(25/217)]的4倍。结论直径≥3 cm、位于胃上1/3、有皱襞中断和超声内镜提示累及黏膜下层是早期胃癌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易发生非治愈切除,以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但还需积累病例进一步验证。

  • 标签: 危险因素 早期胃癌 内镜下切除术 非治愈性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TW729二维矩阵电离室验证Acuros BV算法在相对剂量分布计算方法的可行,分析该方法的优势和劣势,为实际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自建测量模体,在相同计划和测量条件下,使用PTW729和胶片方法,分别测试相同位置处的剂量分布,对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和Acuros BV算法计算结果分别进行γ比对分析,并测试PTW729方法的稳定性。结果PTW729和胶片的测试结果与Acuros BV算法计算结果的γ比对值分别为98.9%、95.9%,PTW729与胶片测试结果的γ比对值为88.0%。PTW729稳定性测试实验γ比对值分别为95.0%、100.0%、100.0%。结论PTW729二维矩阵电离室可应用于Acuros BV算法相对剂量分布的快速验证。

  • 标签: 二维矩阵电离室 Acuros BV 近距离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质疏松髋部骨折相关预测参数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6例髋部骨折且髋部经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T≤-2.5 SD的患者资料,男58例,女48例;年龄(73.50±5.59)岁(范围65~88岁);身高(170.12±7.43)cm(范围152~187 cm);体重(69.26±11.85)kg(范围37~94 kg);体重指数(23.60±2.37)kg/m2(范围18.3~28.9 kg/m2);股骨颈骨折3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68例,股骨转子下骨折6例。基于X线及CT三维重建图像分别测量骨质疏松髋部骨折相关预测参数中的皮质厚度指数(cortical thickness index, CTI)、髋轴长度(hip axis length, HAL)及髋关节偏距(femoral offset, FO)。两种方法测量所获得的CTI、HAL、FO进行比较,采用Bland-Altman分析两种测量方法的一致。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评价CTI、HAL及FO与骨密度检测T值的相关。结果按预设测量方案,常规X线法测量患者CTI值为0.31±0.05,CT三维重建法测量患者CTI值为0.31±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38, P=0.35);常规X线法测量患者HAL、FO值分别为(123.35±12.74)mm、(43.99±2.81)mm,CT三维重建法测量HAL、FO值分别为(121.11±14.51)mm、(40.73±3.11)mm,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78,18.502;均P< 0.05)。Bland-Altman结果显示对于CTI的两种测量方法一致较好,HAL、FO的测量结果一致较差。CT三维重建法测得的CTI、HAL与骨密度检测T值均有高度相关(r=0.784,-0.748;均P< 0.001)。结论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可实现骨质疏松髋部骨折相关预测参数的精准测量,为老年髋部骨折伴骨质疏松的评估和制定精准的康复治疗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折 成像 三维 体层摄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死亡因子-1(PD-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CD3+T细胞上的表达及其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方法抽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肺癌根治术的NSCLC患者53例和行肺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非恶性肺部疾病患者28例。描述分析NSCLC患者一般特征,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淋巴结组织CD3+T细胞中PD-1表达情况,分析其与癌灶病理特征的相关。结果鳞癌和腺癌患者CD3+T细胞表面PD-1表达率分别为19.23%±5.12%、19.58%±5.24%,高于非恶性肺部疾病患者的7.53%±3.42%,P<0.05。53例NSCLC患者中不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者CD3+T细胞中PD-1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3+T细胞中PD-1表达率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呈正相关(r=0.947、1.025、1.214,P<0.05)。结论NSCLC患者肿瘤组织CD3+T细胞表面PD-1呈高表达并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其可能参与了疾病发生发展,PD-1可作为NSCLC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检测指标。

  • 标签: 程序性死亡因子-1 非小细胞肺癌 CD3+T细胞 病理特征 流式细胞
  • 简介:摘要报道1例未被识别的肢端肥大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后迅速出现非高血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euDKA)的诊治经过。患者以“口干、多饮、多尿”为首发表现就诊当地医院,使用SGLT2i降糖治疗后发生“恶心、呕吐1 d”就诊我院,检测患者血糖、血酮体、阴离子间隙、乳酸均增高,动脉血气分析pH为7.13,实际碳酸氢根降低,诊断为euDKA。立即停用SGLT2i,予以静脉补液、胰岛素持续泵入。生长激素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均升高,磁共振示鞍区巨大占位,诊断为肢端肥大症。经鼻蝶入路手术切除,组织病理检查示垂体生长激素腺瘤。我们整理该患者的诊治经过,以此警示临床医师在活动肢端肥大症合并糖尿病患者中应用SGLT2i有发生euDKA的可能,慎重应用以减少药物相关不良结局的发生。

  • 标签: 肢端肥大症 糖尿病 非高血糖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