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正>一、氧阈概念的产生远在本世纪初,Douglas及其同事发现,在一定强度范围内运动时,血乳酸可保持在安静时水平而无变化。当运动强度超过一定水平时,血乳酸浓度增加。他们还观察到,随着血乳酸的增加,血液的CO2结合力(主要是HCO3-浓度)下降,呼吸系统受到刺激,CO2呼出量增加。Hill等,于1924年提出一个假说:肌肉运动时乳酸增加,是因为氧不能满足收缩的肌肉产能需要。于是将能量代谢形式分为有氧代谢和氧代谢两种。1964年美国Wasserman和Mclroy第一个用氧阈AT(Anaerobicthreshold)术语来描述由于运动引起乳酸增加所导致的代谢性酸中毒的发作。几乎与此同时,德国Hollmann也提出了无氧阈的概念。从此,氧阈这一概念被欧洲、美洲等地学者采用。

  • 标签: 血乳酸浓度 无氧阈 运动强度 无氧代谢 运动员 最大吸氧量
  • 简介:<正>1984年Lakomy设计制造了一种跑台,该跑台皮带不是靠电机躯动,而是靠受试者蹬踏移动的,所以命名为动力跑台。作者用这种动力跑台测定运动时峰值功率和大强度及最大强度运动时氧工作能力获得成功。测试时,受试者腰部绑一无弹性皮带,皮带的另一头连在一个力量传感器上,传感器固定在跑台后柱的横杠上。受试者向前跑时,由于皮带的限制,使他不会离开跑台而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力量传感器所测出的力量是受试者产生的

  • 标签: 受试者 无动力 传感器 大强度运动 皮带 无氧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