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远端气道内黏液粘度和表面张力变化对气道开放压力和黏液吸引压力的影响。方法借助于气道开放的流体动力学模型,预测了气道内充满各种不同粘度和表面张力的黏液时,开启8~14级气道所需的压力以及黏液清除所需的吸引压力。结果气道开放计算模型表明,当气道黏液具有类似药用甘油室温下的粘度或者呈现花生酱样的流变学特性时,气道开启压力可高达40~50 cmH2O(1 cmH2O=0.098 kPa);根据黏液粘度和表面张力的不同,吸痰所需的负压高达20 kPa以上,很有可能引起远端气道的关闭。结论在一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中,由于远端气道高粘度分泌物的存在,限制气道平台压≤30 cmH2O,故不能保证这些气道的有效开放,且这些高粘度的分泌物很难用纤维支气管镜吸引清除。

  • 标签: 黏液 生物流变学 气道开放压力 吸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必净注射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肺炎严重指数(PSI)的改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3月国内15个省市28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成人新冠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进行常规治疗。根据是否接受血必净注射治疗分为血必净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抗病毒、呼吸支持、循环支持、对症治疗等常规医疗护理措施;血必净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患者入ICU后12 h内开始使用血必净注射,每次100 mL,每天2次,疗程不少于1 d。观察两组患者入组后第8天PSI风险评级改善率及28 d临床结局。结果连续筛选276例成人新冠肺炎患者,对其中符合PSI风险评级Ⅲ~Ⅴ级的144例重症患者数据进行分析,常规治疗组和血必净组各72例。常规治疗组与血必净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65.7±7.9)岁和(63.5±10.9)岁,男性分别占75.0%(54/72)和70.8%(51/72);两组一般情况、基础疾病、PSI风险评级和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支持方式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必净组患者入组后第8天PSI风险评级改善率显著提高〔56.9%(41/72)比20.8%(15/72),组间差值及95%可信区间(95%CI)为36.1%(21.3%~50.9%),P<0.01〕,PSI评分、SOFA评分和PaO2/FiO2均明显改善〔PSI评分(分):83.7±34.8比108.2±25.6,组间差值(95%CI)为-24.5(-34.9~-14.1);SOFA评分:2.0(1.0,4.0)比7.0(4.0,10.0),组间差值(95%CI)为-3.5(-5.0~-2.0);PaO2/FiO2(mmHg,1 mmHg=0.133 kPa):289.4±111.6比188.5±98.1,组间差值(95%CI)为100.9(65.3~136.5);均P<0.01〕。血必净组患者28 d出院率较常规治疗组提高了44.5% 〔66.7%(48/72)比22.2%(16/72),P<0.01〕,28 d生存率较常规治疗组提高了9.8% 〔91.7%(66/72)比81.9%(59/72),P<0.01〕。两组治疗期间抗病毒药、抗菌药物、抗凝药和血管活性药物合并用药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必净组与常规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7%(30/72)比43.1%(31/72),P>0.05〕,且无严重不良事件和血必净不良反应报告。结论常规治疗联合血必净注射能够明显改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PSI风险评级和临床预后,且未增加药物安全风险。

  • 标签: 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前瞻性队列研究 血必净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