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在临床诊治中越来越多见,部分患者与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鉴别困难,当治疗效果欠佳时要积极评估是否合并其他疾病,适时的肝脏病理和基因检测尤为重要。糖皮质激素可用于DILI的治疗,但可继发多种不同病原体的感染,增加临床诊治的难度,影响患者预后。现报道1例DILI合并吉尔伯特综合征的诊治过程,同时对糖皮质激素应用过程中继发感染的及时监测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帮助。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吉尔伯特病 感染 基因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炎症及纤维化情况,并探索其与相关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8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的721例ALT正常初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肝组织穿刺活检。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肝功能指标、血常规指标、HBsAg水平、HBeAg状态、HBV DNA水平、脾脏厚度及凝血酶原时间,分析患者一般数据情况,分别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方法确定影响患者肝穿刺炎症纤维化程度的因素,利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价所建立的多因素预测模型。检验水准取α=0.05。结果7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龄(36.1±9.7)岁、男女比例1.28/1。721例患者炎症纤维化情况分级主要集中在G1S1(349例)、G1S2(132例)、G2S2(119例)、G2S1(57例);其中G1S1有349例(占48.4%),G/S≥2者372例(占51.6%)。主要表现为轻中度炎症及纤维化,重度G/S≥3者仅64例(占8.88%)。分析721例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分层与肝病理炎症和纤维化的关系,其中仅HBsAg水平(以4 log10 IU/ml为界限分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炎症分级χ2=6.182,P=0.013,纤维化分级χ2=36.534,P=0.001)。对可能影响患者肝组织病理G/S≥2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白蛋白、γ-谷氨酰转移酶(GGT)、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脾脏厚度及HBsAg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GGT、PT、脾脏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根据多因素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并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2,取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最大时的点截断值Logit P=0.497,诊断灵敏度为60.6%,诊断特异度为64.5%,约登指数为0.252。结论ALT正常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超过半数存在明显炎症及纤维化,需要及时抗病毒治疗。其中年龄、GGT、PT及脾脏厚度可帮助综合评估患者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状态,但缺少准确的预测模型,提示更多的有助于预测此类患者炎症和纤维化状态的有效指标尚待发掘,对于ALT正常患者仍要积极进行肝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肝脏病理 炎症 纤维化 抗病毒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曲霉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及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30日至2020年5月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确诊的6例曲霉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和治疗转归情况。结果6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颈痛或腰背部疼痛,从出现临床症状至确诊的时间为2月余至14个月。脊柱磁共振成像检查表现为椎体长T1、长T2信号,压脂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明显,可有椎旁脓肿形成。6例患者中,4例C反应蛋白升高,5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3例β-D-葡聚糖试验结果明显升高,4例半乳甘露聚糖抗原试验结果升高。6例患者通过病变组织真菌涂片、组织培养或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检查后确诊。予伏立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后,5例患者痊愈,1例仍在治疗中。结论曲霉菌性脊柱炎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诊断需结合外周血β-D-葡聚糖试验、半乳甘露聚糖抗原试验,确诊有赖于穿刺组织病理学检查,必要时需行宏基因组学第二代测序辅助诊断。

  • 标签: 脊柱炎 曲霉菌属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肝癌的防治一直以来都是病毒性肝炎诊治随访中关注的重点问题。晚期肝癌起病隐匿、发病率高、治疗药物单一、生存时间短及死亡率高是其诊治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近年来,随着靶向药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晚期肝癌的诊治取得阶段性的进展,尤其是新医保下药物价格的可及性,使得越来越多的患者有机会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现就免疫治疗时代下晚期肝癌患者的诊治热点问题予以探讨。

  • 标签: 免疫治疗 总生存时间 晚期肝癌 医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MELD)联合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评估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 HBV-ACLF)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住院的182例HBV-ACLF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入院24 h内HDL-C、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肌酐等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并进行MELD评分。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和MedCalc 15.2软件分析MELD、HDL-C和MELD联合HDL-C三种评分模型对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182例患者住院和出院后90 d随访期间,死亡60例,存活122例。生存组MELD评分为21(19, 24)分,低于死亡组的29(25, 34)分,而生存组HDL-C水平高于死亡组[0.3 (0.1, 0.6) mmol/L比0.2(0.1, 0.5)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6.290、-4.087,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ELD评分、HDL-C水平是影响HBV-ACLF患者短期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1.432,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271~1.613;OR=0.584,95%CI 0.487~0.700;均P<0.01]。MELD、HDL-C、MELD联合HDL-C三种评分模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5、0.782、0.878。MELD联合HDL-C评分分别优于MELD、HDL-C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944、3.104,均P<0.01)。MELD联合HDL-C评分模型的约登指数为0.72时,其最佳临界值为24.69。MELD联合HDL-C评分≥24.69分患者的生存率较MELD联合HDL-C评分<24.69分患者的生存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900,P<0.01)。结论MELD、HDL-C和MELD联合HDL-C评分模型均能较好地评估HBV-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其中MELD联合HDL-C评分模型的临床评估价值更高。

  • 标签: 胆固醇,HDL 肝炎,乙型 预后 终末期肝病模型 慢加急性肝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异甘草酸镁(MgIG)治疗前后血浆外泌体的差异蛋白质组。方法分别采集36例MgIG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后的血浆标本(2 ml/例),利用超速离心方法提取血浆外泌体,利用Nanosight NS300颗粒粒度分析仪检测外泌体颗粒的浓度和内径。随机各抽取3例MgIG治疗前后组的血浆外泌体,裂解后提取蛋白,利用胰蛋白酶消化后,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进行label-free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出变化倍数1.5倍以上的差异蛋白。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对感兴趣差异蛋白的表达量进行验证(n = 30)。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均数的t检验。结果提取的外泌体平均颗粒浓度为2.2×109个/ml,平均粒径为(107±52)nm,与理论血浆外泌体大小值相符,证明成功提取了血浆外泌体。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MgIG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后相比较,共筛选出153个差异蛋白,包括85个上调蛋白和68个下调蛋白。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MgIG治疗后组和治疗前组相比较,血浆外泌体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剂和肝细胞生长因子样蛋白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剂在MgIG治疗前组血浆外泌体中浓度为(45.9±9.4)μg/ml,在MgIG治疗后组为(13.9±2.0)μg/ml。肝细胞生长因子样蛋白在MgIG治疗前组血浆外泌体中浓度为(23.4±4.9)μg/ml,在MgIG治疗后组为(13.8±2.2)μg/ml。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均与蛋白质组学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成功筛选出MgIG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后血浆外泌体差异蛋白质组,为研究MgIG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血浆 外泌体 蛋白质组学 异甘草酸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期应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骨密度变化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的211例应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收集年龄、性别、人体质量指数、用药年数、有无肝硬化以及目前骨密度水平(利用双能X线检测,取腰椎L1~4与左侧股骨为观察部位)等相关资料。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211例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用药时长患者血清钙、磷及肾功能水平差异;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骨密度水平相关影响因素,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获得导致患者骨密度水平降低的独立影响因素,检验水准取α= 0.05。结果21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龄(42.36±11.10)岁、用药(2.52±1.94)年、人体质量指数(23.95±3.11)、男女比例2.25/1、肝硬化发生率35.5%、两个观察部位(腰椎L1~4与左侧股骨)低骨量的发生率分别为24.6%与29.4%。不同恩替卡韦经治时长(≥3年和< 3年)患者血清钙、磷及肾功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骨密度的因素分别为年龄、用药年数、性别、有无肝硬化(腰椎L1~4部位)和年龄、用药年数、性别(左侧股骨部位)。纳入多因素分析后进入两个模型的变量分别为年龄(腰椎L1~4部位:OR = 2.225,左股骨OR = 1.660)、性别(腰椎L1~4部位:OR = 3.048,左股骨OR = 2.496)、用药年数(腰椎L1~4部位:OR = 1.387,左侧股骨OR = 1.276)。结论年龄、性别、用药年数是影响长期应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骨密度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每增加10岁,两个观察部位发生低骨量的风险分别是原先的2.225倍和1.660倍;女性相比于男性,两个观察部位发生低骨量的风险分别为3.048倍和2.496倍;用药年数每增加1年,两个观察部位发生低骨量的风险分别是原先的1.387倍和1.276倍。年龄越大、用药时间越长的女性患者是发生骨密度降低的高危人群。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恩替卡韦 抗病毒治疗 骨密度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艾尔巴韦/格拉瑞韦对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真实世界研究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开放式、单中心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的103例使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析其临床基线特征,以及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03例患者中,男55例(53.4%),女48例(46.6%),年龄为(47.6±13.9)岁;基因1a型2例(1.9%),基因1b型101例(98.1%);17例(16.5%)干扰素经治患者均为基因1b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例(2.9%)。103例患者中,35例合并基础疾病,26例有合并用药。98例完成治疗12周的随访;89例完成治疗结束后12周的随访,均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整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4%(21/103),主要为失眠、焦虑、乏力,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3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在治疗后无乙型肝炎病毒激活。结论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性较高,安全性良好。

  • 标签: 丙型肝炎,慢性 艾尔巴韦/格拉瑞韦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Gilbert综合征(GS)是否合并病毒性肝炎时其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相关临床资料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GS患者资料,包括合并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分析其基因突变的模式与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等)、肝脏生物化学指标的关系,并分析是否合并病毒性肝炎情况下上述资料的差异。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表示集中和离散趋势。用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共收集符合条件的107例GS患者资料,男女比例为4.94∶1(89∶18),发病年龄(36.36±12.51)岁。除丙氨酸转氨酶和总胆红素为正常或轻度升高外,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均在正常值范围。合并病毒性肝炎组49例(36例合并HBV、13例合并HCV),单纯GS组58例。两组患者总胆红素水平单纯GS组高于合并病毒性肝炎组(Z = 0.035,P < 0.05),在性别、年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数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107例患者均进行了GS特异性编码的尿苷二磷酸葡糖苷酸转移酶UGT1A1基因检测,突变主要发生在启动子上游PBREM-3263(-3279)(86例)和启动子TATA盒TA插入突变(71例),以及编码区外显子EXON1上的GGA-AGA Gly71Arg(57例)突变,突变形式均可表现纯合及杂合异常。基因检测数据中发生的主要突变形式组合发生率依次为A2+B2+C2(17例,25.23%)、A1+B1(17例,15.89%)、A2(11例,10.28%)、C2(10例,9.34%)、A2+B2(7例,6.54%)、A1+B2(7例,6.54%)、C1(7例,6.54%),不同突变组合在是否合并肝炎患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总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单一位点突变组总胆红素水平高于多点突变组(Z = 2.019,P = 0.043),其他生物化学指标无影响(P值均>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单纯GS组单一位点突变亚组总胆红素水平高于多点突变亚组(Z = 1.999,P = 0.046),与合并病毒性肝炎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突变组合对生物化学指标无影响,且与是否合并肝炎无关(P > 0.05)。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合并GS常见,其基因突变位点发生率、突变形式、生物化学指标等方面与非肝炎组无显著差异。GS突变位点的数目的增加并不会加重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含量下降和活性降低而导致胆红素水平等指标的恶化,且不同突变位点组合形式也不会影响各项生物化学指标的变化,同时与是否肝炎无关。

  • 标签: 肝炎,病毒性,人 基因 突变 Gilbert综合征
  • 简介:摘要本病例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患者,有2型糖尿病病史,为防止疾病进一步加重,于高炎症反应阶段早期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经连续治疗后患者氧合指数等指标逐步好转,症状明显缓解。本次病例的治疗经验提示,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早期进行CRRT治疗能及时抑制炎症因子风暴并改善患者预后,希望为以后相关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 标签: 冠状病毒 肺炎,重型 新型冠状病毒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以下简称人工肝)治疗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疗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纳入2020年1月31日至2月18日河南省人民医院公共卫生中心病房收治的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其中重型3例,危重型3例。根据患者病情制订人工肝治疗方案,回顾性分析患者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变化。结果截至2020年2月24日,2例重型患者治愈出院,1例好转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19 d;2例危重型患者仍在院治疗中,1例死亡。3例重型患者均采用血液滤过治疗;2例危重型采用血浆置换+血液滤过治疗模式,1例采用持续床旁血液滤过治疗。治疗前6例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分别为6.42、2.63、15.00、15.09、12.04和30.41,治疗后分别为4.77、6.05、4.86、5.43、32.77和23.46,变化无规律。6例患者淋巴细胞绝对数在治疗前偏低,中位数为382/μL,人工肝治疗后淋巴细胞绝对数上升,中位数为476/μL。检测3例危重型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2例在治疗后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分别从26 042.00 ng/L和282.03 ng/L下降至226.85 ng/L和26.15 ng/L,1例患者IL-6水平持续升高,从30.14 ng/L上升至709.25 ng/L,该例患者最终死亡。结论人工肝治疗可改善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炎症反应,提升其淋巴细胞和各淋巴细胞亚群绝对数;IL-6水平与疾病进展有关,或能作为早期鉴别重型及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后因素。

  • 标签: 冠状病毒感染 肺炎 2019新型冠状病毒 人工肝血液净化系统 细胞因子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