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为了分析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新生血管的诊断价值以及影像强化特征,本文以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超声造影进行检查,观察不同类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定量参数,观察不同强化程度级别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以及不同强化程度斑块的强化定量参数与新生血管的关系。结果显示低回声斑块组与混合回声斑块组在上升时间(RT)、曲线下面积(AUC)以及峰值强度(PI)等方面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回声类型斑块组与高回声斑块组在上升时间(RT)、曲线下面积(AUC)以及峰值强度(PI)等方面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回声斑块组和混合回声斑块组在上升时间(RT)均明显低于等回声类型斑块组与高回声斑块组(P<0.05);低回声斑块组和混合回声斑块组在曲线下面积(AUC)和峰值强度(PI)均明显高于等回声类型斑块组与高回声斑块组(P<0.05)。强化程度级别越高的斑块其相应的斑块病理组织学新生血管数量越多(P<0.05);峰值强度(PI)越高的斑块其相应的斑块病理组织学新生血管数量越多(P<0.05)。这表明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检查,可以有效观察和评价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特征,从而为斑块易损性评估提供临床依据。

  • 标签: 超声造影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新生血管 诊断
  • 简介:摘要为了观察分析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评价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本文从我院2017年度收治的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超声造影技术进行检查,观察不同斑块类型的内造影剂的增强情况,观察超声增强斑块的超声增强部位,观察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来对斑块的峰值强度(PI)、增强密度(DE)和达峰时间(TTP)。结果显示软斑块共有31例,超声增强率为100%,混合斑块共有20例,超声增强率为90%,但是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超声增强斑块增强部位以肩部增强发生概率最高(69.4%),以尾部增强发生概率最低(8.2%),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块和混合斑块在达峰时间(TTP)和峰值强度(PI)数据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块的增强密度(DE)为(3.56±0.28)db/cm2,混合斑块的增强密度(DE)为(1.77±0.12)db/c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采用超声造影技术可以有效显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对于斑块的易损性评价具有指导价值。

  • 标签: 超声造影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易损性 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