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糖尿是一组病因病理与临床特征高度异质性的疾病。1糖尿(T1DM)在遗传学、免疫学、代谢学及治疗学等方面呈现不同的内在与临床表型。精准医学的兴起为糖尿的深入研究及临床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本文将阐述T1DM精准医学在诊断、预防、治疗、预测及监测方面的基本概念、研究进展与可能的发展方向。

  • 标签: 糖尿病,1型 精准医学 异质性 自身免疫
  • 简介:摘要1糖尿(T1DM)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对胰岛β细胞的选择性破坏而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参与了1糖尿的发生发展。通过家系连锁分析、候选基因关联研究以及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迄今为止已经定位了60余个T1DM的易感位点。本文回顾了T1DM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易感基因应用于T1DM的遗传风险预测进行了展望。

  • 标签: 1型糖尿病 易感基因
  • 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实现肿瘤免疫治疗的同时可产生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其中一种较为罕见的不良反应是发生1糖尿,伴有危及生命的糖尿酮症酸中毒,主要与抗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PD-1配体(PD-L1)治疗有关,称之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诱导的1糖尿(ICIT1D)。由于肿瘤免疫治疗普及,ICIT1D越来越多。本文就ICIT1D的患病情况、临床表现、免疫遗传特征、发病机制与监测治疗等作一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糖尿病,1型 免疫检查点 PD-1 免疫疗法
  • 简介:摘要美国糖尿协会(ADA)/欧洲糖尿研究协会(EASD)的专家小组于2021年9月就成人1糖尿(T1DM)患者的管理发布了共识报告,即《成人1糖尿管理:ADA/EASD联合共识》。该《共识》提出了针对成年T1DM的诊断流程及管理途径、建议实施个体化的血糖管理并避免发生低血糖,同时强调了糖尿自我管理教育与支持在T1DM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 标签: 糖尿病,1型 成人 糖尿病管理 专家共识 解读
  • 简介:摘要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就诊的10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1糖尿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1例,年龄(57±8)岁,其中暴发性1糖尿7例,急性1糖尿3例。10例中肺癌5例,食管癌2例,胃癌、肾细胞癌、鼻咽癌各1例。10例患者所使用的药物均为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抑制剂,其中派姆单抗5例,信迪利单抗3例,替雷珠单抗1例,特瑞普利单抗1例。其中8例以糖尿酮症酸中毒起1例以糖尿酮症起1例起时无酮症;9例胰岛相关抗体阴性,另1例阳性。10例均获得成功救治,且依赖胰岛素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导致1糖尿,包括暴发性1糖尿,多以糖尿酮症酸中毒起,需要早期识别,积极胰岛素治疗。

  • 标签: 糖尿病,1型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四跨膜蛋白7自身抗体(TSPAN7A)的荧光素酶免疫共沉淀检测技术(LIPS),并评估TSPAN7A在中国1糖尿(T1D)人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插入人全长四跨膜蛋白7 cDNA的海肾荧光素酶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获得含四跨膜蛋白7与海肾荧光素酶融合蛋白的细胞裂解液。待测血清与该细胞裂解液孵育过夜后,用蛋白A-琼脂糖沉淀免疫复合物,洗涤,加入海肾荧光素酶底物并检测荧光读数,以199名健康对照的第99百分位数作为阳性阈值。采用LIPS法检测2014至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就诊的100例T1D患者[男64例,女36例,年龄(28±16)岁]、119例2糖尿(T2D)患者[男78例,女41例,年龄(47±12)岁]以及98名健康对照[男55名,女43名,年龄(28±12)岁]血清中TSPAN7A水平。同时采用放射配体法(RLA)检测谷氨酸脱羧酶自身抗体(GADA)、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自身抗体(IA-2A)、锌转运体8自身抗体(ZnT8A)水平,初步评估TSPAN7A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00例T1D患者中GADA、IA-2A、ZnT8A、TSPAN7A的阳性率分别为72.0%、40.0%、29.0%、25.0%,经Bonferroni法校正后,TSPAN7A阳性率低于GADA(P<0.001),而与IA-2A(P=0.035)和ZnT8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0)。T1D患者TSPAN7A阳性率高于T2D的0.84%(1/119;25.0%比0.84%,P<0.001)和健康对照的1.02%(1/98;25.0%比1.02%,P<0.001)。在其他抗体基础上联合检测TSPAN7A可使T1D抗体阳性检出率由82.0%提高至85.0%。TSPAN7A阳性T1D患者与其他3种胰岛自身抗体阳性者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TSPAN7A的荧光素酶免疫共沉淀检测技术,TSPAN7A是中国T1D人群的一种新型胰岛抗体。

  • 标签: 糖尿病,1型 四跨膜蛋白7 胰岛自身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掌握我生活”(TELSA)结构化教育对我国成人1糖尿(T1DM)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T1DM综合管理门诊就诊,符合入排标准且有意愿参加TELSA结构化教育的成人T1DM患者64例作为干预组,同时入组年龄、性别等匹配的6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干预过程中,干预组失访3例,对照组失访4例,最后干预组有效样本61例,对照组有效样本60例。对照组由T1DM专职教育护士进行1次面对面的教育,历时约2 h。干预组实施TELSA结构化教育项目。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干预后12个月评估研究对象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年龄M(Q1,Q3)分别为30.0(22.0,43.5)、29.5(22.3,42.5)(P>0.05),男性比例分别为 47.54%(29例)、45.00%(27例)(P>0.05);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均存在组间×时间的交互效应(P<0.05)。TELSA结构化教育干预后6和12个月,干预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由基线水平的(7.87±1.45)%分别降至(7.23±1.06)%、(7.28±0.93)%(均P<0.05),低于对照组的(7.72±1.20)%、(7.76±1.24)%(均P<0.05)。TELSA结构化教育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成人T1DM自我管理量表(SMOD-CA)得分呈上升趋势(P<0.001),糖尿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A-DQOL)得分呈下降趋势(P<0.001),而对照组患者得分趋势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53和0.227)。干预后6和12个月,干预组患者的SMOD-CA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A-DQOL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TELSA结构化教育可有效改善成人T1DM患者的糖代谢水平,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 标签: 糖尿病,1型 结构化教育 成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病程1糖尿(T1DM)患者残余胰岛功能与自身免疫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配体法测定的血清C肽对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T1DM综合管理门诊中长病程(病程≥10年)自身免疫T1DM患者的胰岛功能进行评价。将空腹或餐后2 h C肽高于仪器检测敏感度下限(16.7 pmol/L)定义为胰岛功能存留,否则为胰岛功能丧失。筛查并入组所有胰岛功能存留患者(19例),同时入组性别、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匹配的胰岛功能丧失患者(19例)及健康对照(19例)。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Th1辅助细胞(Th1)、Th2辅助细胞(Th2)、Th17辅助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及B淋巴细胞亚群:边缘区B细胞(MZB)、滤泡状B细胞(FoB)、分泌白细胞介素10的调节性B细胞(B10)频率及CD4+T、CD8+T、CD19+B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水平;测定研究对象空腹血清中炎症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受体抗体(IL-1RA)、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p40亚基(IL-12p40)、白细胞介素-12p70亚基(IL-12p70)、白细胞介素-23(IL-23)及干扰素诱生蛋白-10(IP-10)的水平。比较上述指标在胰岛功能存留组、胰岛功能丧失组患者与健康对照之间的差异。结果19例胰岛功能存留组患者中男性占42.1%(8例),年龄[M(Q1,Q3)]为29.0(23.0,40.0)岁,病程[M(Q1,Q3)]为11.0(10.0,14.0)年;19例胰岛功能丧失组患者中男性占42.1%(8例),年龄[M(Q1,Q3)]为30.0(23.0,40.0)岁,病程[M(Q1,Q3)]为12.0(10.0,15.0)年;19例健康对照中男性占42.1%(8例),年龄[M(Q1,Q3)]为29.0(24.0,40.0)岁。健康对照、胰岛功能丧失组、胰岛功能存留组患者Th1细胞频率[M(Q1,Q3)]分别为9.93%(7.45%,15.20%)、14.90%(11.70%,18.00%)、10.20%(6.93%,15.80%)(P=0.015);Treg细胞频率[M(Q1,Q3)]分别为3.52%(2.92%,5.68%)、2.88%(1.64%,3.22%)、3.12%(2.81%,4.81%)(P=0.005);B淋巴细胞表面PD-1分子表达比例[M(Q1,Q3)]分别为4.69%(2.64%,6.37%)、2.11%(1.45%,3.63%)、4.20%(2.53%,6.01%)(P=0.003);血清IL-6水平[M(Q1,Q3)]分别为26.43(18.06,33.35)ng/L、42.97(25.52,66.30)ng/L、22.07(14.85,34.45)ng/L(P=0.006);血清IP-10水平[M(Q1,Q3)]分别为107.39(76.19,126.07)ng/L、188.82(131.27,348.18)ng/L、128.26(114.31,136.50)ng/L(P<0.001)。两两比较发现,胰岛功能丧失组Th1细胞频率、血清 IL-6、IP-10水平均分别高于胰岛功能存留组及健康对照,Treg细胞频率、B 淋巴细胞表面 PD-1 分子表达比例均分别低于胰岛功能存留组及健康对照(均P<0.05)。结论胰岛功能存留的长病程T1DM患者外周血Th1细胞频率、IL-6、IP-10因子水平更低,Treg细胞频率、B细胞表面PD-1分子水平更高,提示存在更强的自身免疫耐受。

  • 标签: 糖尿病,1型 自身免疫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白细胞介素-6 干扰素诱生蛋白-10
  • 简介:摘要目的对1糖尿(T1DM)患者含NLR家族CARD域蛋白4(NLRC4)基因外显子及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的罕见变异进行鉴定,并探讨其对基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到2020年9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508例T1DM患者作为病例组,男264例,女244例,年龄[M(Q1,Q3)]为27(11,43)岁。同时选取同期体检科527名健康对照者,男290名,女237名,年龄[M(Q1,Q3)]为47(36,60)岁。对T1DM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NLRC4基因的外显子区域进行捕获测序,并进行一代测序验证。构建NLRC4基因野生和突变型质粒,转染293T细胞,采用免疫印迹试验(WB)检测NLRC4蛋白表达量以及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前体(procaspase-1)切割产物含量。在转染野生或突变型NLRC4质粒的293T细胞中加入放线菌酮(CHX),检测NLRC4蛋白降解情况。使用免疫荧光检测NLRC4蛋白质的定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上清白细胞介素(IL)-1β浓度。结果测序结果显示,4例患者及2名健康对照者NLRC4基因的3号外显子存在杂合变异c.208C>T;2例患者4号外显子存在杂合变异c.1564T>C,1例患者4号外显子存在c.1219G>C;这3种变异可能为T1DM的致病性变异。NLRC4野生和c.208>T、c.1564T>C、c.1219G>C突变型质粒转染的293T细胞中,NLRC4蛋白表达水平、降解速率、定位以及procaspase-1的切割产物含量无明显改变;但转染c.1219G>C、c.208C>T突变型质粒的293T细胞分泌的IL-1β浓度[M(Q1,Q3)]分别为15.25(12.98,17.52)、15.44(13.81,17.07)ng/L,均低于野生质粒的18.70(16.59,20.81)ng/L(P=0.020、0.010)。结论NLRC4基因外显子罕见变异c.208C>T、c.1564T>C和c.1219G>C可能不改变蛋白质的表达水平、蛋白质的降解及定位,但c.208C>T和c.1219G>C错义突变可能抑制了炎症因子IL-1β的产生,从而对基因功能产生影响。

  • 标签: 糖尿病,1型 炎症小体 外显子测序 功能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