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上直移位(SRT)、上直移位联合加强缝线(SRTA)与垂直移位(VRT)治疗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42例(42只眼)患者资料。根据式分为:SRT组(16例),即SRT联合内直后徙(MRc);SRTA组(13例),即SRT联合Buckley缝线和MRc;VRT组(13例)。分析比较3个组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的斜视度数、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及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3个组间性别分布、年龄及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的斜视度数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SRT组、SRTA组、VRT组术后12个月斜视度数分别为(+0.8±5.8)、(+0.8±4.5)、(+1.2±2.5)三棱镜度(PD),均低于术前的(+82.8±17.2)、(+77.7±26.1)、(+71.5±18.6)PD;但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及术后3个组之间斜视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的麻痹眼外转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如SRT组、SRTA组、VRT组术前外转功能分级分别为(-4.4±0.5)、(-4.4±0.5)、(-4.5±0.5)级,术后12个月分别为(-2.3±0.7)、(-2.2±0.5)、(-2.1±0.6)级;但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及术后3个组之间麻痹眼外转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麻痹眼内转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个月麻痹眼内转功能分级,SRT组[(-0.9±0.6)、(-0.8±0.6)级]与SRTA组[(-1.5±0.5)、(-1.4±0.5)级](t=-2.62、-2.52)、SRTA组与VRT组[(-0.8±0.8)、(-0.6±0.7)级](t=2.62、3.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第一眼位获得立体视患者的比例3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旋转复视、眼前节缺血并发症。SRTA组中2例术后眼下斜视4~5 PD伴上转轻度落后。结论SRT、SRTA和VRT均能有效治疗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且疗效相当,矫正眼位并能改善患者外展功能,恢复双眼视功能,疗效稳定,术后较少出现垂直及旋转斜视。

  • 标签: 眼球运动 眼外科手术 上直肌移位术 垂直肌移位术 展神经麻痹 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