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减数矫治的成年双颌前突患者矫治前后及保持阶段的前牙牙槽形态的变化,为临床安全内收前牙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正畸治疗,并且减数4颗第一前磨牙强支抗内收前牙的成年患者1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22.2±3.1)岁(19~28岁),对全部患者进行回访追踪,拍摄锥形束CT,分别于矫治前(T1期)、矫诊结束时(T2期)及随访时(保持期2年以上,T3期)测量患者上下前牙唇腭侧牙槽高度,以及根颈部、根中部、根尖部的牙槽厚度,通过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阶段牙槽形态的差异,对矫治前后(T1-T2)牙槽变化量、治疗结束至随访时(T2-T3)牙槽变化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T1、T2、T3期上前牙腭侧、上颌侧切牙及尖牙唇侧、下前牙唇舌侧牙槽高度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期前牙腭侧牙槽高度变化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高度分别降低(1.52±0.32)和(4.96±0.46)mm;T2-T3期,前牙腭侧牙槽高度变化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高度分别增加(1.20±0.27)和(3.14±0.35)mm;T1-T3期前牙腭侧牙槽高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中切牙腭侧牙槽高度分别降低(0.33±0.11)和(1.82±0.39)mm。上、下前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厚度的3个时间点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期前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上、下侧切牙根颈部的牙槽厚度分别减少(0.63±0.10)和(0.67±0.09)mm。T2-T3期,下前牙根颈部牙槽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根颈部牙槽厚度增加(0.09±0.03)mm。T1-T3期上下切牙根颈部及根中部牙槽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根中部分别减少(0.38±0.16)和(0.63±0.13)mm,其他测量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上前牙腭侧牙槽高度变化量与其在T1-T2变化量为极强负相关(r≤-0.8,P<0.001),T2-T3上前牙唇侧、下前牙舌侧牙槽高度变化量及切牙根颈部厚度变化量与其在T1-T2变化量呈中强负相关(-0.8<r≤-0.4,P<0.05)。结论成年双颌前突患者减数矫治后,前牙区牙槽高度与厚度均明显减少。在保持阶段,会发生相应的增生,但牙槽较治疗前还是有所减少。保持阶段的牙槽变化量与矫治阶段牙槽变化量相关。

  • 标签: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正畸学,矫正 双颌前突 牙槽骨改建 保持阶段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动痔疮套扎(RPH)联合外剥内扎治疗混合痔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104例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选取时间范围是2021年1月—2022年3月,随机平均分入单独组和联合组。单独组采用治疗方法为外剥内扎,联合组采用治疗方法为RPH联合外剥内扎。对比治疗效果、并发症、复发情况。结果:总有效率对比,两组无差异,P>0.05。显效率对比,联合组比单独组高,P<0.05。单项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两组无差异,P>0.05。并发症总发生率、复发率对比,联合组比单独组低,P<0.05。结论:RPH联合外剥内扎治疗混合痔的效果与安全性均较高。

  • 标签: []自动痔疮套扎术 外剥内扎术 混合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