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包皮重建在尿道板纵切卷管术(tubularized incised plate, TIP)治疗远端尿道下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应用TIP术式治疗的64例远端尿道下裂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行包皮重建(包皮重建组),36例行包皮环切(包皮环切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再手术率的差异。结果包皮重建组手术时间为(109.9±2.2)min,较包皮环切组(143.8±3.0)min明显缩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包皮重建组术后发生尿道并发症2例(7.1%),包括尿瘘1例和尿道外口狭窄1例;包皮环切组术后发生尿道并发症4例(11.1%),包括尿瘘1例、阴茎头裂开2例和尿道外口狭窄1例,两组尿道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8)。包皮重建组术后出现重建包皮裂开2例(7.1%),包皮环切组术后有1例(2.8%)出现阴茎向一侧扭转约30°,两组皮肤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7)。包皮重建组再手术3例(10.7%),包括尿瘘修补1例和包皮环切2例;包皮环切组再手术3例(8.3%),包括尿瘘修补1例和远端尿道及阴茎头成形2例,两组再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6)。结论TIP治疗远端尿道下裂时行包皮重建手术简单易行,与包皮环切组相比没有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再手术率,且因保留了包皮,可以更好的隐匿阴茎畸形,同时为术后发生并发症再次手术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在行TIP修复远端尿道下裂时,可根据包皮条件及患儿家长的意愿选择进行包皮重建手术。

  • 标签: 尿道下裂 包皮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晚期开角青光眼(POAG)小梁切除术后视力下降的原因。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2014年3月到2018年6月行小梁切除术的晚期POAG 120例(240眼)的一般资料,随访1年,分为视力下降组[15例(30眼)]与视力未下降组[90例(180眼)],分析视力下降的危险因素。结果小梁切除术后视力下降者占12.50%(15/120)。眼压是术后视力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28,P=0.008);OCT检查的多项参数与视力下降相关,视野缺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黄斑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是独立保护性因素(OR=0.004,0.853,0.765;P=0.008,0.000,0.002)。结论眼压为晚期POAG小梁的切除术后视力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视野缺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黄斑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厚度是其保护因素。

  • 标签: 青光眼,开角型 断层成像术,光学相关 小梁切除术 视力 眼压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OCT)在 2糖尿病中的应用。方法 入组 65例 2糖尿病患者,均于 2020年 01月 -2020年 5月就诊,将其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实施常规体检的 65例健康者进行对比,纳入对照组。两组均采用 OCT进行检查,观察其对 2糖尿病患者中央角膜厚度、视网膜厚度的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两组受试者的角膜厚度、视网膜厚度进行对比,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OCT具有角膜厚度、视网膜厚度测量功能,可用于 2糖尿病疾病的诊断。

  • 标签: 糖尿病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 中央角膜厚度 视网膜厚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首诊胸部CT征象及动态变化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1月24日至3月8日济宁地区确诊的41例普通COVID-19患者的胸部CT资料,基于病灶的CT形态特征、分布特点及动态变化,并结合患者肺部感染总体严重程度评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患者共检出病灶181个,其中纯磨玻璃影124个(68.51%),磨玻璃并实变影51个(28.18%),纯实变影6个(3.31%)。病灶呈类圆形103个(56.91%)、带状57个(31.49%)、楔形21个(11.60%)。47个(25.97%)病灶呈铺路石征,46个(25.41%)见充气支气管征,68个(37.57%)见血管增粗。41例患者中,累及单侧肺12例(29.27%)、双侧肺29例(70.73%),累及1,2,3,4,5个肺叶的患者分别为10例(24.39%)、7例(17.07%)、8例(19.51%)、7例(17.07%)、9例(21.95%)。181个病灶分布于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右肺下叶分别为31个(17.13%)、43个(23.76%)、26个(14.36%)、25个(13.81%)、56个(30.94%)。CT动态观察,在病程第11~15 d与第2~5 d和第6~10 d比较,病灶总数量减少(分别为143,178,165个),纯磨玻璃密度影数量[56个(39.61%),101个(56.74%),68个(41.21%)]呈下降趋势,磨玻璃密度影合并实变影数量[81个(56.64%),68个(38.20%),89个(53.94%)]逐渐增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6,13.26;均P<0.01)。患者首次及随后3次复查CT的肺部感染总体严重程度评分分别为[4.00(2.50,7.00)分,4.00(2.00,7.50)分,3.00(2.00,7.00)分,2.00(1.00,4.00)分],其中在病程第6~10 d与第11~15 d内复查的评分差值[2.00(1.00,2.50)分]大于首次CT与病程第2~5 d复查的评分差值[1.00(0.00,1.00)分],并大于第2~5 d与第6~10 d复查的评分差值[1.00(0.00,1.0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21.16,P<0.01)。结论COVID-19患者胸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临床的早期诊断和动态评估。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部CT在普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支原体肺炎(MP)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和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COVID-19和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MP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共入组普通COVID-19患者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43±14)岁,为COVID-19组;MP患者50例,男19例、女31例,年龄(37±14)岁,为MP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首次CT影像表现。结果(1)临床表现:COVID-19组出现肌肉酸痛、乏力症状患者多于MP组(χ²=5.110、4.834,P均<0.05),而两组发热、咳嗽等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378、0.097,P均>0.05)。(2)实验室检查:COVID-19组降钙素原升高的患者低于MP组(χ²=12.263,P=0.001);而两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及红细胞沉降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117,χ²=2.410、0.787、0.800,P均>0.05)。(3)胸部CT表现:COVID-19组双肺受累患者多于MP组(χ²=30.012,P<0.001),而单肺一受累患者低于MP组(χ²=19.927,P<0.001);两组单肺多受累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366,P>0.05)。COVID-19组出现磨玻璃影、铺路石征及空气支气管征的患者多于MP组(χ²=30.171、19.119、9.790,P均<0.05),而出现肺实变影、小叶中心结节、支气管壁向心性增厚患者均显著低于MP组(χ²=25.450、33.532、48.553,P均<0.001)。结论患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对初诊普通COVID-19与MP的鉴别价值有限,而胸部CT在二者早期鉴别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支原体,肺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诊断,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