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学龄儿童周边眼轴长度及视网膜曲率半径与状态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21年7—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进行眼科检查的6~15岁儿童287人287眼,其中男154人,女133人。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定受检眼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眼行睫状肌麻痹,采用电脑验光仪测量等效球镜度(SE)。根据SE不同将受检者分为远视组90眼、正视组82眼和近视组115眼,分别为SE>+0.5 D、SE>-0.5 D~≤+0.5 D和SE≤-0.5 D。采用Lenstar LS900分别测量受检者中央和周边30°颞侧、鼻侧、上方、下方眼轴长度。采用部分相干测量建模法计算视网膜坐标并转化为视网膜曲率半径。根据水平方向(鼻颞侧)周边眼轴长度差值绝对值(中位数)作为临界值将受检眼分为H1组(眼轴长度差值<0.35 mm)和H2组(眼轴长度差值≥0.35 mm);根据垂直方向(上下方)周边眼轴长度差值绝对值(中位数)分为V1组(眼轴长度差值<0.32 mm)和V2组(眼轴长度差值≥0.32 mm)。依据上述水平和垂直方向分组方法将受检眼分为V1H1、V1H2、V2H1和V2H2组。比较不同组间受检者眼轴长度、SE、近视比例和视网膜曲率半径。结果受检眼中央眼轴长度为23.53(22.93,24.10)mm。颞侧、鼻侧、上方、下方周边眼轴长度分别为22.75(22.11,23.22)、22.99(22.32,23.45)、23.24(22.58,23.75)和23.12(22.52,23.56)mm,其中颞侧眼轴长度低于鼻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8,P<0.01)。H1组中央、鼻侧、上方及下方眼轴长度均较H2组短,V1组中央、鼻侧、上方眼轴长度均较V2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1组SE为+0.06(-1.06,+0.75)D,明显大于H2组的-0.32(-1.64,+0.5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P=0.04)。V1组SE为+0.13(-0.81,+0.80)D,明显大于V2组的-0.56(-1.83,+0.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9,P<0.01)。V1组近视比例为33.5%(58/173),低于V2组的50.5%(53/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P<0.01)。V1H1、V1H2、V2H1和V2H2组SE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4.79,P<0.01),其中V1H1组SE显著大于V1H2组、V2H1组和V2H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远视组、正视组、近视组受检眼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视网膜曲率半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2.34、19.30,均P<0.01),其中远视组和正视组水平及垂直方向视网膜曲率半径显著大于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学龄儿童眼球的周边眼轴长度存在不对称性,不对称程度越高则屈光度越偏向近视。与正视及远视儿童相比,近视儿童的视网膜形态更陡峭。

  • 标签: 近视 儿童 眼轴长度 屈光 不对称 视网膜形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强度光照对豚鼠发育和形觉剥夺性近视(FDM)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3周龄三色豚鼠108只,分为FDM豚鼠群54只和正常发育豚鼠群54只,分别采用不透明面罩法制作单眼近视模型和双眼均不遮盖处理。采用随机数表法将FDM豚鼠和正常发育豚鼠分别分为低强度光照组、正常强度光照组和高强度光照组,各组分别在20、300和5 000 lx环境中连续饲养6周,每天12 h光照/12 h黑暗。各组豚鼠每2周进行眼参数生物学测量并进行比较,采用眼科A型超声诊断仪测量豚鼠眼轴长度(AL),AL定义为角膜顶点到视网膜黄斑区的距离;采用检影法测定各组豚鼠扩瞳后的屈光度。计算各组豚鼠AL和屈光度变化量,变化量定义为光照各时间点测量值与光照前的差值。结果正常发育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AL值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0.365,P=0.697),各组豚鼠AL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延长,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353.750,P<0.001)。正常发育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间屈光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3.576,P=0.034),其中高强度光照组豚鼠光照4周屈光度为(+2.75±2.15)D,大于低强度光照组的(+0.41±3.0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DM豚鼠不同强度光照组AL值和屈光度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组别=0.105,P=0.900;F组别=0.973,P=0.387),光照不同时间AL和屈光度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408.302、27.407,均P<0.001),其中低强度光照组光照2周FDM眼屈光度为(+2.35±1.95)D,大于光照前的(+1.90±0.97)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发育豚鼠高强度光照组AL最短,且变化量最小;FDM豚鼠低强度光照组光照2周屈光度变化量明显小于正常强度光照组,产生短暂性远视漂移。结论高强度光照可减缓正常发育豚鼠屈光度向近视漂移;低强度光照有延缓FDM进展的趋势,光照2周屈光度出现短暂性远视漂移。

  • 标签: 近视 光照 眼屈光 发育 形觉剥夺 生物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