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外科手术是治疗直肠癌的基础,尤其是对于低位直肠癌,在追求远期肿瘤学疗效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兼顾患者术后生命质量,保留正常生理功能,一直是业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对直肠癌病理学与分子病理学理解的深入、多学科综合诊断与治疗策略的优化与发展、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等手术技术和治疗理念的引入,以及技术设备与外科手术方式的持续创新,低位直肠癌功能手术得到不断完善与持续发展。直肠癌外科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无疑将更多地体现在功能的保留与保护等方面。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在保证肿瘤根治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功能,有赖于精准选择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的治疗策略和精细地施行个体化的手术

  • 标签: 直肠肿瘤 根治术 功能 保留肛门手术 保留盆腔自主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发生可显著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加重患者及社会经济负担,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旨在调查全国范围内腹部手术后SSI的发生率,分析其风险因素,为腹部手术后SSI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全国68家医院2020年6月1—30日期间所有接受腹部手术的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数据以及感染切口微生物培养结果。主要结局指标为腹部手术后30 d内SSI发生率,次要结局变量为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30 d病死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SS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 560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有163例(2.9%)发生SSI,其中器官(腔隙)感染98例(60.1%)、深部切口感染19例(11.7%)、浅部切口感染46例(28.2%)。切口微生物培养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为SSI的主要病原菌(22.7%,37/163)。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OR=1.792,95% CI:1.194~2.687,P=0.005)、手术部位为小肠(OR=6.911,95% CI:1.846~25.878,P=0.004)、手术时间延长(OR=1.002,95% CI:1.001~1.003,P<0.001)、手术切口等级(污染切口:OR=3.212,95% CI:1.495~6.903,P=0.003;感染切口:OR=11.562,95% CI:3.777~35.391,P<0.001)为SSI发生的危险因素,而行腹腔镜或机器人手术(OR=0.564,95% CI:0.376~0.846,P=0.006)以及术前白蛋白水平每升高1 g/L(OR=0.920,95% CI:0.888~0.952,P<0.001)为SSI发生的保护因素。与非SSI患者相比,SSI患者术后ICU入住率[26.4%(43/163)比9.5%(514/5 397),χ2 =54.999]和术后30 d病死率[1.84%(3/163)比0.01%(5/5 397),χ2 =33.642]更高,ICU住院时间(中位数:0比0,U=518 414)、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17 d比7 d,U=656 386)和总住院时间(中位数:25 d比12 d,U=648 129)均显著延长,住院费用亦明显增加(中位数:7.1万元比3.9万元,U=557 9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腹部手术后SSI发生率为2.9%。为降低术后SSI的发生,术前应纠正低蛋白血症,选择微创手术,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在围手术期内对高血压、小肠手术以及切口污染较严重的患者,予以关注并加强护理。

  • 标签: 腹部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横断面研究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近年来,以腹腔镜技术为代表的微创手术在胃癌的治疗中得到开展并渐成为发展趋势,建立优秀的团队是成功实施手术的重要保障。4K腹腔镜是一种高清显像技术,能有效改善手术视野,推动腹腔镜手术技术的发展。高度重视腹腔镜手术团队的建设、全面提升团队的执行力有助于包括4K腹腔镜在内的各项新技术在胃癌微创治疗手术中被及时有效地应用。

  • 标签: 胃肿瘤 胃癌手术 团队建设 4K分辨率 腹腔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