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位止血带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摘要目的探讨低位止血带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4月—2020年5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踝关节骨折患者44例。其中,男21例、女23例,年龄18~57岁、平均42.8岁。44例患者按止血带捆绑方式分为2组,高位止血带组22例,低位止血带组22例,2组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观察术后止血带压迫部位有无瘀斑、软组织团块、水泡、皮肤溃疡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情况,术后第1、3、7、14天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肢疼痛情况,术后4周、12周、6个月、12个月观察患者踝关节屈曲、背伸及踝关节活动度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止血带使用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位止血带组术后止血带压迫部位出现瘀斑1例、软组织团块1例,下肢血管彩超检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低位止血带组无一例相关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术后第1、3、7天患肢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后第14天,低位止血带组VAS评分低于高位止血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20)。4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月,平均15.8个月。随访期间,2组患者切口无感染,均一期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P=0.351)。术后4周,低位止血带组患者踝关节屈曲、背伸及踝关节活动度、AOFAS踝-后足评分均高于高位止血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术后12周、6个月、12个月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低位止血带用于踝关节骨折手术在确保良好手术界面的同时,能提升术后早期踝关节的活动度及临床功能,减少传统止血带导致的患肢疼痛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新方法。
出处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04期
出版日期 2022年12月13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