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四种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详情
摘要 传统教学习惯于老师提问、学生作答,大多数学生只是满足于答对老师的问题,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而物理教学是初中学生的启蒙学科,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现在我们每进入一个新的章节,都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要求每个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预习摘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上的原动力。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我们可以创设压缩引火实验情景,学生会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等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出处 《中小学教育》 2021年9期
关键词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比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大家可能猜想与压力大小有关,与速度大小有关,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还猜想到了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密度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得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如果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一下推重一些的书本和轻一些的书本,推铁质笔盒和皮质笔盒的感受,然后进行猜想,就能有明确的指向性。有了这些猜想作基础,我们在讲解滑动摩擦力时,学生就能跟随讲解步骤,对照自己的猜想,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上,我们还要从理论分析中加强引导,重点理解有关的物理定义,分析定义中的,对定义中的进行连贯思考。比如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要向学生讲解清楚“动能”的定义,即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其就是“物体”和“运动”,根据“物体”联想到物体的密度 体积 质量, 根据“运动”则联想到速度 时间。通过学生的思考与老师的讲解紧密对接,课堂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中学物理的探究过程实际上再现前人创造 发明的过程,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
出版日期 2021年07月19日(中国期刊网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 相关文献

相关关键词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的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比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猜想时,大家可能猜想与压力大小有关,与速度大小有关,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还猜想到了可能与质量大小有关,可能与材料有关,可能与密度有关,可能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得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如果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一下推重一些的书本和轻一些的书本,推铁质笔盒和皮质笔盒的感受,然后进行猜想,就能有明确的指向性。有了这些猜想作基础,我们在讲解滑动摩擦力时,学生就能跟随讲解步骤,对照自己的猜想,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上,我们还要从理论分析中加强引导,重点理解有关的物理定义,分析定义中的,对定义中的进行连贯思考。比如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们要向学生讲解清楚“动能”的定义,即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其就是“物体”和“运动”,根据“物体”联想到物体的密度 体积 质量, 根据“运动”则联想到速度 时间。通过学生的思考与老师的讲解紧密对接,课堂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中学物理的探究过程实际上再现前人创造 发明的过程,让学生在前人走过的轨迹上,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感受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痛苦,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